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不忘初心\生存之戰:壓縮成本到極致

時間:2019-06-10 07:40:51來源:大公報

  圖:1979年,時任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教授的姚天順(前排右二)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受訪者供圖

  「2013年底我們就陸續遇到了問題,到2015年左右,帳上就已經沒什麼錢了。」朱靖波和團隊開始為生計奔波,「我們不停的接項目,只要賺錢就幹,很多都是和機器翻譯無關的事。」他坦陳,事實上公司已偏離了初心,本想賺了錢再去支撐研發,但沒想結果卻是技術研發人員疲於在市場上跑項目,研究也停滯了,「公司沒有什麼發展可言。」

  這樣苦撐到科大訊飛的500萬元進帳,朱靖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所有內部研發項目,壓縮成本到極致,全員投入到第三代神經機器翻譯技術的研發工作,公司轉型為純研究院。那時公司的核心人員早已所剩無幾,他從實驗室的研究生中選拔出優秀的充實到隊伍中,而他能付得起的僅有每月一兩千元的生活補貼,這也幾乎成了公司每月的全部支出。他不知道技術何時會成功,市場何時會認可,但「十年我也會等」。

  「當初的這批人如今已在公司持股了,成為了創業合夥人,是團隊的核心。」正是這一次生存之戰,讓朱靖波慢慢從孤軍奮戰的境地解脫出來。

  他發現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歲月,他依然有同行者──高校和學院無聲支持着他的產學研實踐,學生抱定信念跟着他伏案埋頭。再一次,他維護了導師姚天順給予團隊的囑託,「實驗室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機器翻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