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根據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家庭教育系教授Marty Rossmann研究所得:「從小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對他們成長後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參與家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勝任感、自我能力肯定和自尊,是伴隨他們一生的正能量,但這跟金錢獎勵或工錢報酬制度無關。」
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養成做事有規律及勤勞的習慣,也可以訓練出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筆者的女兒曾經參加小學畢業露營活動,回家後興奮地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很多都不會煎蛋,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思考最合適解決方案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一個深刻的遭遇,當我約10歲的時候,媽媽曾經吩咐我丟掉垃圾,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當我接到這樣的請求後,我就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途掉垃圾,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分析的結果,甲路線要走的梯級較少,但會經過張太家,她家養了一條很兇惡的狗,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應該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當我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我是要放着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到達再將垃圾丟上去呢?那次等了很久才回家,我以為會給媽媽責罵一番,誰知將過程告訴她後,她稱讚我聰明又有責任感,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獲得她的稱許。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務,其實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30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4倍,失業可能性則少15倍。
若果父母繼續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務,只會剝奪了他們自小磨練刻苦的氣節及生存本能。但另一方面父母緊記一點:人生很多生活責任跟錢無關,我們只管鼓勵孩子生活上尋找並負責任(除了學業外,做家務是孩子唯一重要的責任)。如果父母仍覺得做家務後需要獎勵,筆者建議給予孩子獲得假日一家戶外活動的話事權等,原則都是物質獎勵不勝於父母的陪伴。再者,父母必須讓孩子了解:「人生不是每件事都要孩子喜歡才做的;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喜歡也需要做……」
「家務人人有責,勿有金錢想法」,鼓勵孩子做家務會令他內心感到有價值感與成就感,是再多錢也買不來的,父母更不要主動提出酬勞等條件,因為家庭不是經濟市場,就是父母或孩子都不會獲得任何工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