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低價內捲與高質量發展背馳\李靈修

時間:2025-07-31 05:01:53來源:大公报

  圖:本輪內捲重災區集中在新能源車、光伏、儲能等先進製造業,民企成分佔比較大。/AI製圖

  近期「反內捲」主題深獲資金追捧,不僅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股市相關板塊亦十分火爆。但須注意的是,本輪政策聚焦於先進製造業,旨在應對無序化競爭下的資源錯配問題。薄利多銷可以是企業的市場策略,但以降低品質、惡性競爭作為代價,無力改變中國在尖端技術領域被卡脖子的局面。

  筆者於7月10日撰文《整治內捲會引發供給側改革嗎?》中,詳細地介紹了「反降價內捲」與「供給側改革」之間的區別。2016年,中央政府採取行政化手段壓減產能,主要針對的是鋼鐵、煤炭等上游行業,經營主體多為國有企業;而本輪內捲重災區集中在新能源車、光伏、儲能等先進製造業,民企成分佔比較大,難以通過行政手段落實政策,背後涉及到行業不當競爭、地方保護主義等諸多因素,導致部分企業過度依賴補貼、擠壓上下游利潤,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

  行業利潤受壓 居民收入受累

  統計顯示,二季度內地工業企業盈利增速較上季的0.8%回落至-3.7%,同期PPI亦從上季的-2.5%下滑到-3.2%,並連續33個月跌入負值區間。這些數據較為直觀地反映出降價內捲的現實衝擊。為應對持續的利潤下行,企業通過削減開支的方式控制運營成本,其後果就是進一步抑制居民部門的薪資增長。至2025年初,城鎮工資同比增速放緩至4.9%,僅略高於4.6%的名義GDP增速,兩者均處於歷史低位區間。而剔除以舊換新相關商品後,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從上季的3.3%放緩至2.2%。企業部門的盈利壓力傳遞至居民部門的消費環節,不但極大消解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重要的是,與中央政府提倡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相違背。這是由於低利潤商業模式會形成一個負反饋循環:「降價內捲—犧牲盈利空間—拖累研發費用—降低市場競爭力—繼續降價內捲」,中國企業能以高性價比的商品供應全球市場,卻始終在尖端技術競賽中扮演「追隨者」的角色。

  反過來講,正是因為打造出「高溢價—高利潤—高研發」的良性環境,使得美國科技巨頭能夠在基礎研發上取得突破,持續引領全球科技消費的潮流。以蘋果公司為例,旗下iPhone、MacBook等產品的毛利率通常超過40%,不僅是建立起高端品牌的用戶認知,也為高風險研發提供堅實基礎。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科網公司也在奮力追趕美國同業的腳步。2024年,阿里巴巴和騰訊的資本支出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197.04%和221.27%,超出美國五大科技巨頭(亞馬遜、微軟、谷歌、Meta和Oracle)67%的平均增長率。但從絕對規模來看,中美企業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2024年,美國五大科技巨頭資本支出總額高達2580億美元,平均每間公司為516億美元;而阿里巴巴和騰訊同期的資本支出總額僅為192億美元,均值為96億美元,前者為後者的5.3倍。

  從需求端解決結構性問題

  中國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落後,其中既有全球化成色不足的原因,又與產品及服務利潤率低密切相關,並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誠然,當前的降價內捲只是表象,深層挑戰在於需求不足等結構性問題,這也需要系統性改革去解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