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關稅戰掀起後,機構投資者沽售美元資產,私人投資者卻積極入市撈底,兩者操作可謂南轅北轍。\AI製圖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結果超預期,疊加4月美國通脹降溫,刺激美股迎來大漲。但與此同時,美元美債卻進一步走弱,打破了市場慣例。這背後或反映出,散戶與機構之間對於後市出現了明顯分歧。
從中美達成的協議來看,雙方取消了4月8日及之後的報復性關稅,並將對等關稅中的24%暫停90天。瑞士會議結束後,美國對華關稅從145%降至30%,其中20%的「芬太尼關稅」有望通過兩國進一步磋商,不排除短期內降低或減免的可能。
美元美債意外走低
相比於稍早公布的美英貿易協議,中國沒有做出購買美國商品、增加對美投資等實質性「讓步」。上周六(5月10日),筆者撰文《特朗普關稅談判「露出馬腳」》指出,隨着美國經濟壓力顯現,特朗普急於想從「對等關稅」議題中脫身。這也成為了今次談判結果超預期的最大誘因。
中國在美國掀起關稅戰後,採取對等反制的強硬策略,最終在協商中取得重大進展,這對其他國家也形成了一定示範效應。在中美發布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數小時後,印度也宣布對部分美國商品徵收關稅,以回應美國對印度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此外,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多個場合表態強硬,聲稱日本將持續要求美方徹底取消關稅。
關稅戰緩和的消息極大刺激了市場情緒,美國三大指數均現大漲。其中,納指兩日內累升6.03%,標普500走高4%,道瓊斯指數升2.16%。但美債、美元走勢背離,反而進一步走軟。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逼近5算大關。通常情況下,美債收益率上升時,美元也應該走強。今次詭異的市場表現,或反映出外資對於美元的信心產生了動搖。拋售多年累積的美元資產時引發一波美元拋售浪潮。
機構減持散戶抄底
筆者5月8日撰文《亞幣飆升因「海湖莊園協議」?》曾指出,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多年來對美貿易順差,出口商手持大量盈餘沒有結匯,金融機構超配美元資產缺乏對沖。如果未來貿易格局生變,上述群體會拋售美元後回流增持本幣。
除了非美資金與美國資金出現分歧,市場上的散戶與機構投資者也有着南轅北轍的操作。從數據上看,二者自今年2月份就開始顯著背離(見配圖)。特別是在特朗普公開唱好後,個人投資者爭相入市抄底。
美國銀行上月進行調查顯示,164位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股淨敞口在兩個月內下降了53個百分點,為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但摩根大通的數據表明,從特朗普宣布所謂對等關稅到4月16日,個人投資者淨買入價值210億美元的股票和ETF,與基金經理的普遍唱淡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外資大行近期也都發布了看空報告。花旗銀行本周發布研報稱,特朗普原計劃通過政府效率部(DOGE)削減財政支出,同時加徵關稅增加財政收入,但兩者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嚴重混亂,導致政策迅速撤回或逆轉。雖然這對風險資產是利好,但也意味着美國政府將面臨比預期更龐大的財政赤字,未來主導市場的敘事將從關稅問題轉向財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