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幣國際化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昨日發布的文章稱,貨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人行將繼續穩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服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同時﹐豐富中國香港等離岸人民幣市場產品體系,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形成良性循環。分析稱,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正持續加深,對人民幣的信心也更強。人民幣兌美元近期雖現被動貶值,但對一籃子貨幣仍維持在較強區間,鑒於人行已使用匯率調節工具,料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在7算附近拉鋸。\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文章稱,十九大以來,人行堅持改革開放和互利共贏,把握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以尊重市場順應需求、循序漸進風險可控為原則,着力提升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便利性,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已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共贏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呈現了堅持市場驅動、堅持改革開放、堅守風險底線三大特點。文章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推出便利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一系列措施;2017年以來,隨着境內金融市場開放步伐加快,人民幣債券先後被納入三大國際債券指數。人行先後與40個國家和地區央行及貨幣當局建立了本幣互換安排;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為香港、新加坡、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增添了新的活力;人民幣在周邊和「一帶一路」國家的使用,也充分體現了互利互惠和合作共贏。針對跨境資金流動可能出現的順周期波動風險,建立健全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金融機構自律機制,形成了經過市場檢驗的逆周期調節、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的政策工具箱,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監管相互配合,牢牢守住了風險底線。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坦言,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正持續加深,對人民幣的信心也更強。他分析,當前全球化面臨較大挑戰,中國始終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並推出一系列對外開放之舉,隨着金融領域開放的穩步推進,人民幣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資產配置選項,其避險屬性亦獲增強,這均有利於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進一步擴大。
文章強調,人行未來要做好包括圍繞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人民幣跨境投融資業務創新;繼續完善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供給機制等四方面工作。
鄧宇建議,應加快落實穩經濟大盤各項政策,通過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強勁支撐,並堅定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人幣匯率料在7算拉鋸
申萬宏源宏觀首席分析師秦泰判斷,美元指數或繼續保持高位,甚至不排除短期進一步上衝的可能性,但考慮到人行已使用匯率調節工具、通過適時的「公眾溝通」引導有效匯率保持穩定,加上「逆周期調節因子」尚未啟用,相信人民幣無大幅貶值之虞。他並指,在中國出口韌性猶存、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程度相對有限背景下,經常賬戶的穩健態勢將弱化因中美利差「倒掛」所帶來的資金流出壓力,「到今年底人幣兌美元匯率或在7算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