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金融觀察/敢於破局 勇於創新\鄧 宇

時間:2025-09-29 05:02:23來源:大公报

  圖: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憑藉教育、科技、人才等有系統性部署,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以高水平國際化服務國家現代化強國建設。

  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重點聚焦經濟和民生兩大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力度更大、具有突破性的措施,包括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這些措施集中反映了特區政府謀求搶抓經濟、產業、金融新機遇的決心,也深刻體現了務實高效和革新的理念,以順應國家科技創新、高水平開放等戰略部署。

  過去三年的施政報告均圍繞國家發展大局科學謀劃,傾聽民生民意,推出各項務實舉措,一系列政策落地見效,香港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總的來看,當前香港經濟雖面臨內外不確定性的挑戰,但仍保持積極向好態勢,銀行業穩健的同時,資本市場持續活躍,兩地互聯互通更加深入,各類資金、企業及人才湧入香港市場,創科、貿易和投資成為支撐香港經濟整體擴張的主要動力。

  服務企業出海大局

  今次施政報告既是香港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也是香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施政報告開闢專章圍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細化包括發揮「出海」平台作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具體措施,意義深遠。內地經濟保持韌性及競爭力,灣區創新發展優勢顯現,將不僅賦能香港更大發展空間,而且也將極大地拓展優勢潛能。

  一是內地經濟保持韌性及競爭力,賦能香港更大發展空間。施政報告指出,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全球經濟增長超過三分之一,是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年初以來,中央政府宏觀政策精準發力,財政政策積極有為和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人工智能(AI)、新能源、人形機器人等新產業加快培育,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6%。

  受益於內地經濟韌性和宏觀政策利好,內地企業加快「出海」,而首站便是以香港作為重要平台。統計顯示,2024年外地駐港企業在香港共設有超過1400間地區總部,其中逾300間來自內地。而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組成一站式平台,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具體措施包括推動內地銀行在港設立區域總部、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在港設立財資中心等,以及通過「科企專線」協助內地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加強對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金融支持。

  近年來,內地政府、龍頭企業、科技企業積極借道香港實現境外發債、上市募資及招商引資,充分發揮香港聯通國際、銜接國際規則的優勢,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依託內地企業「出海」和兩地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新機制,進而為香港金融、會計、法律、諮詢等專業服務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會。而隨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跨境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及對外直接投資等便利化政策升級,將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二是灣區創新發展展現新的活力,拓展香港更大市場潛能。前不久,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提出允許在港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有序在深交所上市。數據顯示,目前在港股上市的廣東企業合計有256家,過去14個月在港上市的大灣區企業合計數量已達86家,2025年上半年共有44家企業在香港地區上市,其中6家來自大灣區,而且超過20%的A1申請來自大灣區。隨着大灣區建設提速,灣區內科技創新競相發展,區域內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深度互嵌、互相賦能,預計港深兩地資本市場將更加活躍。

  今次施政報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了具體部署,繼續深化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提升人流、物流、數據流、資金流。其中有突破性的新措施包括推動大灣區商事調解及仲裁平台、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以及合作開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業務。這些新的措施將有助於促進大灣區融合,搭建創設便捷的互聯互通平台,便利兩地跨境產業鏈和金融創新業務發展,給兩地金融機構深化合作創造積極條件。

  隨着跨境養老和北上消費興起,跨境支付、兩地徵信及融資等需求也將增加,需要兩地銀行、保險等結構加強協作,發掘業務增長點。施政報告圍繞跨境養老、醫療及置業、消費等民生領域推出多項具體措施,比如優化大灣區養老安排、共建粵港澳美麗灣區,以及首度在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的全國運動會等,預計將深化大灣區「軟聯通」和「心聯通」,促進香港民生、零售消費擴容。大灣區經濟、金融和產業加快融通,需要灣區內商業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大場景建設、加大跨境金融產品供給,提供金融服務便利。

  強化政府治理能力

  今次施政報告的發布時間要早於過往,凸顯本屆政府對香港經濟和民生發展的重視,同時也充分展現拚經濟和謀發展的決心。過往三年,香港經濟雖歷經內外各類風險挑戰,但發展韌性不減,而且獨特優勢凸顯。不論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創新集群、國際競爭力等各項世界權威排名,還是香港資本市場、外部資金流入和投資等,都展現出了日益增強的吸引力。歸根結底在於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首先,政府治理更加突出效能與責任制。施政報告指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強調維護國家安全、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及完善地區治理。進一步強化治理是本年度施政報告的一大重點,從而聚焦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重申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將提升政府效能作為落腳點。

  具體來看,一方面強化治理效能。施政報告提出建立清晰的部門首長責任制,以及成立AI效能提升組,以提升部門整體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強化責任落實,明確建立責任制的目的和調查機制的具體程序,並提出要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形成更有效的責任約束和效率反饋。上述措施反映了政府通過強化治理,以更好落實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任務。

  其次,短期政策與中長期規劃有機結合。施政報告提出要加快土地開發、基建和園區配套產業、人才和投資優惠政策包的具體事項落地,既要有突破性的革新思維,也要有緊迫感。當前,香港經濟和民生發展仍有一些薄弱環節,外部形勢複雜多變,更有待政府各層級搶抓機遇,早落子即是早受益。

  施政報告涵蓋不少簡化鬆綁政策,凸顯政策執行效能和靈活性,比如明確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政府運行機制,同時簡化行政措施,譬如引入快速審批制度、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等,充分借鑒參照內地的經驗。又比如施政報告提出將在年內公布《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體現政策規劃的引領性作用。前期政府陸續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等,通過這些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更好地銜接短期政策措施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更加突出戰略的前瞻性和政策的連續性。

  再次,主動突圍以搶抓內外發展新機遇。當前,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全球科技革命、大國博弈和再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加快,全球產業鏈重構、供應鏈重組、全球投資版圖調整是大趨勢,既可能會引發新的動盪和波動,但同時也意味着新的機遇。香港內引外聯的獨特優勢凸顯,全球投資重新尋「錨」的過程中,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引領加快,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向縱深推進,更需要香港緊跟國家發展大局,主動謀劃和推進各項政策落地。

  施政報告透露出的主動意識、破局意識更強,比如針對北部都會區建設專門設立一章提出全面的任務措施,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和深度參與灣區建設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部署國際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同時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有系統性部署,整合各項政策有助形成發展合力,其目標定位和措施無不彰顯香港的國際化特徵和獨特優勢,旨在於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中心地位,以高水平國際化服務國家現代化強國建設。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