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之一,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交易量低、融資難、市場關注度不足。儘管這些公司佔總上市數量的八成以上,但在投資者的視野中,它們往往被忽略,原因包括盈利能力弱、增長性不足、缺乏分紅吸引力以及信息披露不夠透明。
不過,今年市場情緒出現了顯著變化——凡是有明確轉型信號、尤其與新興技術或政策熱點掛鈎的中小上市公司,股價與交投活躍度都出現了快速提升。尤其是在《穩定幣條例》落地後,穩定幣、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Web3.0及人工智能等新興賽道成為資本市場新寵,一批敏銳布局的上市公司,正從「邊緣角色」走向「關注焦點」,並帶動了整個中小市值板塊的再定價。
過去,中小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長期受制於幾個核心因素:1)流動性不足:投資者參與度低,交易稀疏,股價缺乏穩定的價格發現機制。2)再融資困難:缺乏活躍的市場表現,使得通過配股、供股、可轉債等方式融資的成本高、難度大。3)成長性存疑:行業空間有限、缺乏新業務支撐,投資者對未來盈利能力缺乏信心。4)機構關注度低:分析師覆蓋不足,缺少持續的市場推廣與品牌建設。
在此背景下,即便公司有一定資產或業務基礎,其估值長期被壓制,甚至淪為「殼資源」或投機品種。但近一年多來,隨着全球新興產業浪潮和政策引導,中小上市公司一旦釋放出轉型信號——無論是切入人工智能、RWA、穩定幣、Web3.0,還是與國際合作夥伴達成戰略協議——市場便迅速給出正面反饋。
這種市場反應的邏輯在於:1)估值基數低:股價處於低位時,任何增長預期都會被市場放大;2)預期交易:投資者買入的並非當前業績,而是潛在的成長曲線;3)情緒敏感:新興概念、政策支持與媒體報道形成共振效應,放大了股價波動。
若要將市場熱度轉化為長期價值,中小上市公司必須跨越「概念期」進入「落地期」,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1)明確戰略方向:選擇與自身資源稟賦、團隊能力和行業趨勢高度契合的轉型領域;2)強化執行能力:將戰略拆解為階段性目標,確保按時交付成果。3)構建護城河:在技術、渠道、品牌或數據等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4)優化資本結構: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永續基金、併購重組等方式,增強資本運作能力。
從最新案例來看,那些能夠與政策紅利直接對接,並快速完成技術與商業落地的公司,最容易在資本市場中形成持續溢價。例如,RWA平台建設與穩定幣發行結合、醫療IP代幣化與資金池協同、AI算力資產上鏈與綠色金融結合,都是將概念轉化為落地的有效路徑。
在資本市場中,價值不僅存在於財務報表,還體現在企業的市場形象與投資者信心中。中小上市公司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投資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透明度和治理結構。中小上市公司應主動披露關鍵信息,讓市場及時了解合作進展、產品上線、監管批准等節點信息。制定穩定分紅政策,可以顯著提升市場信任。2)建立分析師與媒體關係:提高第三方獨立覆蓋率,放大市場解讀效應。3)定期舉辦投資者交流會:提升透明度與信任度。4)講好轉型故事:用數據和落地成果驗證戰略合理性。
中小上市公司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制度支持,香港未來可借鑒新加坡、內地經驗,推動:1)建立分析師研究津貼制度,鼓勵覆蓋中小市值公司;2)優化做市商與流動性支持機制;3)放寬優質資產注入門檻,推動併購重組;4)建設科技產業板塊與專線制度,支持RWA、穩定幣等新型資產類別的上市與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穩定幣條例》的落地,香港資本市場已經為中小上市公司打開了新的融資與資產運營模式:一旦結合RWA平台,可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資本盤活。
兌現市場預期 鞏固企業價值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從冷遇到聚焦的過程,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新政策和新技術的敏感反應。《穩定幣條例》與RWA、Web3.0及人工智能熱潮,為它們提供了歷史性轉型窗口。但真正決定上市公司長期價值的,不是短期股價的暴漲暴跌,而是能否將新賽道的布局轉化為穩定現金流與核心競爭力。未來隨着監管框架完善、產業生態成型,中小上市公司有望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新增長極——前提是,它們必須用可持續的業務成果去兌現投資者的信任。
(作者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