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寧德時代在港交所首發募資總額達410億元(包括行使超額配股權),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募集為其產能擴張、技術研發等戰略舉措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後盾。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表現亮眼,共有40多隻新股上市,融資總額達1071億元,新股上市數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33%,融資規模更是實現6.7倍的大幅攀升。作者預測全年香港新股市場有望迎來近百宗IPO,融資總額或將突破2000億港元,其中預計有25隻「A+H」架構新股上市。
行業分布上,科技、傳媒、半導體及消費行業成為新股發行的主力軍。這表明港股市場對各類企業尤其是新興產業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市場活力與融資功能得到進一步釋放,也反映出企業對於港股市場融資及發展機遇的積極響應。
眾多A股公司赴港上市,首要動機在於拓寬融資渠道。隨着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尤其是在全球化布局進程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規模化。以億緯鋰能為例,其副總裁兼董秘表示籌劃H股上市的原因之一是海外工廠建設存在較大資金缺口,且需要持續拓寬融資路徑。A股市場在融資規模、資金性質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港股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夠吸引全球範圍內的資金,為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融資選擇,滿足其大規模資金需求。
開闢新融資渠道
加速全球化布局也是企業赴港上市的關鍵驅動力。在公告籌劃發行H股股票的企業中,「全球化戰略」、「全球化布局」成為高頻詞彙。如風電塔筒領域的大金重工,擬申請H股上市以夯實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通公司大海洋工程業務在國內與海外「研發、製造、海運、交付」的全流程,提升國際市場綜合競爭實力,契合海外業務持續發展與提質增效的需求。
部分企業赴港上市是基於戰略轉型與產業整合的考量。一些企業通過赴港上市獲取資金後,能夠開展跨境併購、技術引進等活動,加速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升級與轉型。例如,企業可以利用港股市場融資所得,收購海外優質資產或技術,完善產業鏈布局,增強在行業內的競爭力,實現戰略轉型與產業整合的目標,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發行港股為A股上市公司開闢了全新的融資渠道,企業能夠在國際資本市場吸納資金,有效緩解資金壓力,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以寧德時代為例,其在港交所首發募資總額達41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募集為其產能擴張、技術研發等戰略舉措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後盾。對於江波龍電子這種資金狀況緊張的企業,赴港上市融資有望改善其資金流動性,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通過在港股市場發行股票,企業能夠引入多元化的投資者群體,包括國際金融機構、投資基金等,豐富股東結構,增強資本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為企業長期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本基礎。
從市場估值角度來看,港股與A股存在一定差異,A股公司赴港上市後,其估值可能受到兩個市場不同估值體系與投資者偏好的綜合影響。部分行業龍頭企業在港股市場能夠憑藉其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穩定的業績表現及全球化發展潛力,獲得較為合理甚至較高的估值,從而提升公司整體市場價值。但也有一些公司在赴港上市後,由於港股市場的流動性、投資者結構等因素,股價表現可能不及預期,對公司估值產生一定影響。
在股東權益方面,發行港股可能導致股權稀釋,原有股東持股比例下降。但如果企業通過港股上市能夠實現業務的快速拓展、業績的顯著提升,那麼股東權益有望通過公司整體價值的增長得到補償。例如,企業利用港股融資資金成功開拓海外市場,實現營收與利潤的雙增長,將為股東帶來更高的回報,彌補股權稀釋帶來的損失。
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
赴港上市為A股公司的國際化進程提供了強大助力。在國際業務拓展方面,企業通過港股上市獲得的資金可以用於在海外建設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營銷網絡等,加速全球化布局,更好地服務國際客戶,提升國際市場份額。企業在港股上市後,能夠吸引全球投資者、媒體及行業關注,優化國際品牌形象,增強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的認知度與美譽度,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話語權,為企業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創造有利條件。
港股市場受全球經濟形勢、國際政治局勢、匯率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波動較為頻繁。A股公司赴港上市後面臨着市場波動帶來的股價不穩定風險,可能導致企業市值波動較大。同時,港股市場與A股市場在估值體系、投資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港股市場更注重企業的業績穩定性、分紅政策以及行業前景等因素。為應對市場波動風險,企業應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密切關注全球經濟形勢、政策變化以及市場動態,提前制定風險應對預案,通過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市場波動對企業市值的影響。
針對估值差異風險,企業在赴港上市前應充分了解港股市場的估值體系,做好市值管理規劃,向投資者充分展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以及未來業績增長潛力,引導投資者合理評估企業價值,提升企業在港股市場的估值水平。
A股公司赴港上市後,需要同時遵守內地與香港兩地的證券監管法規與上市規則,監管要求更為嚴格和複雜。兩地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合規運營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和財力來滿足兩地監管要求。例如,在信息披露方面,港股市場對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要求極高,企業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與流程,確保向投資者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在公司治理方面,港股市場對董事會結構、獨立董事職責等方面有明確規定,企業需要對公司治理架構進行相應調整與優化。
面對兩地監管與合規成本增加的挑戰,企業應建立專門的合規管理團隊。同時,積極尋求專業的中介機構支持,借助其專業知識與經驗,協助企業應對複雜的監管環境,確保企業在兩地資本市場的合規運營。
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與A股市場存在較大差異,港股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投資風格更為理性和成熟,對企業的基本面、行業前景、治理水平等方面要求更高。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後,需要適應港股市場投資者的投資偏好與溝通方式,加強與投資者的有效溝通。但由於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以及對港股市場投資者需求了解不足等原因,企業在投資者溝通方面可能面臨困難,導致投資者對企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不高,影響企業在港股市場的融資效果與股價表現。深入了解港股市場投資者的需求與關注點,根據投資者反饋調整企業的信息披露內容與方式,提高信息披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與認可,促進企業在港股市場的良好發展。
展望未來,隨着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不斷完善,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續加大,預計將有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選擇赴港上市,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港股市場將進一步豐富上市公司結構,提升市場活力與競爭力。在行業分布上,科技、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仍將是赴港上市的主力軍,這些企業將借助港股市場的資源實現快速發展,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全球布局。
與此同時,企業赴港上市經驗的不斷積累,市場各方將更加成熟,企業在應對赴港上市過程中的挑戰時將更加從容,通過不斷優化自身戰略與管理,實現與港股市場的深度融合,在全球資本市場舞台上展現更強大的競爭力,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全球化進程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為外資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