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企業治理/從OpenAI事件看企業管治\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主任 鄭志剛

時間:2023-11-30 04:03:07來源:大公报

  圖:阿爾特曼離職風波的快速化解,OpenAI最重要的有限合夥人微軟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信這次OpenAI的內部紛爭在短短幾日內以阿爾特曼(Sam Altman)的重返落下帷幕,令不少網友和讀者深感失望。事實上,離職風波為我們了解企業內部紛爭解決的中外差異提供了難得的窗口。那麼,中外企業存在哪些差異呢?

  首先,對於治理權威的尊重。

  對於在非營利組織中具有權威性的董事會辭退決議,阿爾特曼並沒有以創始人的身份宣布董事會的決議無效,甚至解散董事會,而是一度以選擇接受微軟的加盟邀請方式接受了被董事會解僱的事實。

  近年來,類似紛爭在一些中國企業中時有發生,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董事會決議無效」,甚至暴力進入公司,搶文件,搶公章等情節。

  十分有趣的是,在遭到解僱後,阿爾特曼曾一度現身OpenAI總部,但他僅僅是以「訪客」的身份,儘管他不無憤恨地說,「這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後一次。」

  如果非營利組織的最高權力結構是董事會,那麼對應的,營利性商業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自然就是股東大會,因為股東大會能夠以投入的真金白銀為可能做出錯誤決策承擔責任。

  對於股東大會做出的決議,在中國的公司治理實踐中,我們又有多少人把其作為治理的權威加以尊重呢?股東大會及其決議不過是實際控制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玩偶。

  其次,就事論事地協商解決。

  如果類似的紛爭發生在另一些企業中,紛爭一方往往選擇媒體揭露對方醜聞,不惜侵犯隱私,通過博取輿論和公眾同情,謀求對自己有利的解決方案。在這次阿爾特曼的離職風波中,直至已經落下帷幕的今日,外界始終不知道阿爾特曼和決定解僱他的前董事會衝突的焦點究竟是什麼。

  從媒體的報道中,僅能看到「在溝通中始終不坦誠」、「阻礙了他履行職責的能力」、「董事會不再相信他繼續領導OpenAI的能力」這類模棱兩可的措辭。最重要的當事人阿爾特曼對此沒有做太多的辯解。

  同樣令人意外的是,美國相關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與網友其實都是「吃瓜群眾」,沒有試圖發聲呼籲,更沒有為了保持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發的領先,力挺其中的一方。即使阿爾特曼離職風波已近尾聲,OpenAI的研發得以延續,他們也沒有高調地宣布對這一結果表示歡迎。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些原本就是企業的事,絕不應該出現任何官方機構的聲音和影子。

  再次,參與各方並沒有私心,並不作為紛爭雙方其中一方的利益代表,而是積極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認真履行職能。

  在阿爾特曼離職風波的快速化解中,OpenAI最重要的有限合夥人微軟扮演的角色可圈可點。他沒有利用有限合夥人的身份向董事會施加壓力,迫使董事會推翻之前的決議。固然,作為有限合夥人,尚未盈利的OpenAI的普通合夥人OpenAI Non-profit似乎並沒有違反有限投資合夥協議,而且有限合夥協議似乎沒有賦予其那樣的權力。但微軟選擇邀請被解僱的阿爾特曼加盟微軟,甚至為準備隨同阿爾特曼一同離職的OpenAI員工開出高達1000萬美元的天價「轉會費」。

  筆者認為,微軟這一行為很大程度促成了OpenAI董事會最終下定決心邀請阿爾特曼重返OpenAI。

  讓我們設想,如果作為OpenAI的最大有限合夥人不是微軟,其慣用伎倆會是什麼呢?一些讀者也許會想到通過「退夥」威脅來施壓董事會推翻之前的決定;一些讀者甚至想到它會藉機收購OpenAI,把其直接納入微軟旗下。但微軟的行為似乎也讓很多吃瓜群眾同樣意外了。

  契約精神值得學習

  在注意到阿爾特曼重返OpenAI的消息後,筆者在密切關注這一事件的幾個微信群裏寫了三段話:

  第一,這次OpenAI離職風波結束的效率遠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大程度是這些人雖然理念不同,但沒有太多的私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們是在現有的程序框架下遵循契約精神就事論事地解決問題。這些規則意識和契約文化值得學習。

  第二,經過這次變故,OpenAI的商業化進程也許會加快。商業化助推下的AI可能離我們日常生活更近了。這是一個好消息,或者說不太壞的消息。

  第三,「對『ChatGPT之父』阿爾特曼離職風波的幾個誤解」這篇文章,雖然是上周一寫的,但現在看似乎不需要進行太多的修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