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市民對利息的本質是一知半解,因此很容易被媒體帶着走、產生不必要的悲觀情緒,本文分享十個有關利息的通識:
1)息口是雙刃劍,息口本身不存在風險,風險在於「借貸是否量力而為」。
2)香港的按揭息口比很多國家都要「平」。其中,英國大概6厘、美國6.81厘。此外,內地近期開始減息,到截稿當日,筆者的理解仍是高過香港。
3)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道理,就是當銀行存款多過借貸額的時候,加息對存戶來說是利多於弊。
4)根據以上的道理,我們可以見到香港的穩健情況:香港銀行體系整體的貸存比率只是約68%,即100元存款只借了68元出去。連第一浸的貸款也未有用盡,香港實況是「負泡沫」。
5)據2021年普查,香港有66%自置居所是供滿樓的,即是不少中產的存款實際是多過按揭借貸額,現在香港的利率管理對普羅大眾都是有利的。
6)香港整體M3(泛指總存款量)逾16.5萬億元,定期約8.5萬億元,這兩年增加的定期約3萬億元,但香港整體住宅市場的按揭其實只是約1.9萬億元左右(截至2023年第一季購買居屋或私樓等住宅的貸款額),結論就是住宅市場沒有發生災難的基礎。
7)現在用家的最大優勢就是H按息口封頂,令到我們的按揭在加息的情況下,實際按息只有3.625厘左右。
8)P按息口並不容易加的,因為很多銀行的存款額都是按揭的四倍左右。我們見到美國這一輪緊縮周期共加息11次,香港只是加了5次。即是說,雖然機制要我們滯後看齊,但實際上是「揸着50咪的車去追趕一輛100咪的跑車」,結果是每一次加息之後,港美息差反而擴大,這就是整件事的微妙之處了。當然我們要準備繼續加息的風險,但同時享受着息差的紅利。
9)商業借貸的息口很多時都是6至7厘,這是筆者從事地產行業40年以來,第一次見到有錢人借錢的息口高於普通市民,在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亦可能是更佳的財富分配機遇。
10)現在的處境對窮人、年輕人,甚至是無資產的人士是有利的。因為長期來以買樓最辛苦就是儲首期,儲錢的速度往往不夠通脹快,現況是多年來第一次儲錢的速度是有條件快過通脹。普通人做定期的息口往往是4厘以上、高過最新香港1.9%的通脹水平,加上樓價跌,令到儲到首期的效率大增。
願君掌握實況策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