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競爭新形勢,需要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圖為科學園。
隨着全球知識密集型產業和創新型經濟的持續發展,引進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已經成為各地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香港未來要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特區政府需要為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研人才。
為此,特區政府未來應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營造更好研究學術氛圍,更加重視「語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以及進一步加大對外的教育服務貿易、知識密集型高技術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力爭在日趨激烈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競爭中能夠佔據一定優勢。
在西方發達國家,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的政策已日益成熟,並實現體系化發展。譬如,作為世界上頭號科技強國的美國,其創新科技的發展與成功吸引眾多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資料顯示,在1990至2000年期間,美國26%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國外出生。除了學術界之外,商界的情況也相似,例如在2006年,銷售額在百萬美元以上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創始人中,有25%是在美國以外出生。
提升本地學術水平
國內外無數的案例表明,成功招攬一個或幾個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往往能夠帶動一項重大核心技術的突破乃至一個產業的興起。筆者之一的馮達旋在美國一間大學擔任研究副校長期間,曾成功從其他大學挖角,親手聘請到兩名諾貝爾獎得主(一名化學獎得主、一名物理學獎得主)前往所在大學任職。馮達旋現時也擔任內地一間大學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成功邀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四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多名美國和歐洲的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擔任該大學的顧問。
作為「過來人」,筆者認為若能成功招聘活躍在科研一線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例如各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等的世界各國的頂尖人才,將對有理想、有志氣攀登科學高峰的年輕學者有着不可言喻的深遠影響,對一個地區也能夠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其一,能夠較快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世界各國的頂尖科研人才擁有廣泛的國際人脈、學術資源,以及對國際科技動態的洞曉和科技前沿的影響力等優勢。
筆者此前親手引進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大學創立納米科技中心之後,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很快吸引一大批來自中國、英國、中亞國家與墨西哥等有才華的各國年輕科學家來到中心工作。在其帶領之下,團隊僅在短短30個月之內就在納米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通過碳管排列用納米管創造了自然界和合成纖維中最堅韌的纖維,該成果不僅先後發表在當年的《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學術期刊之上,美國《紐約時報》及各大報刊也紛紛刊載。
其二,能夠吸引更多國際優秀科研人才前來。成功引進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等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猶如引進了一個學術門派的「掌門人」,從而打通了引進其他國際優秀人才的通道,通過這些「掌門人」去吸引他們在世界各國的「徒子」、「徒孫」更為容易,同時在推動研究項目、資金等方面也能實現加速集聚的效果。
其三,能夠促進本地人才的成長提升。院士們和諾貝爾獎得主在取得非凡業績同時,不僅對科學技術有愈加深刻的理解,眼界更愈加寬廣,而且對原始創新有着深刻的認識和追求。這些國際頂尖專家不僅可以幫助挖掘更多本地創新人才,也能從宏觀上對本地科研人才的專業發展作出評價與指導,從而促進本地科研人才的快速成長。
其四,發揚諾貝爾獎精神,在本地基礎教育中強化科學家精神。諾貝爾獎精神體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筆者在引進一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後,該科學家在當地致力於物理學、科學與數學教育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並在科學教育方面尋求各種創新,與當地自然科學博物館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鍥而不捨、追求真理的科學家精神,大大強化了該地區的創新、科研的學術氛圍。
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筆者認為,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要成功引進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招聘者自身當然要與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有着良好個人關係,以及擁有很高學術地位、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豐富國際人脈資源。但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以下至少三個基礎:
其一,政府須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營造更好研究氛圍。對於已名成利就的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而言,僅是「高薪」並不足以吸引他們前來。反而,如果政府能夠加大對大學、科研機構等基建的資金投入,以及購置更多科研所需的研究器材和設備,完善與教學相關的服務,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國際頂尖科研人才。這是因為,更好的科研條件、更好的研究氛圍會令鍾情科研工作,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更加「心動」和「技癢」,讓他們忍不住想再闖科研高峰,產生再做一番事業的衝動。
其二,需更加重視「語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國際頂尖科研人才非常注重語言、族群和社區等因素。有研究顯示,「語言相似性」的高低和「移民存量」的多寡,也是決定能否成功招攬國際頂尖科研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語言相似度」愈高、「移民存量」愈多的城市,意味着有更多的同胞居住在這個城市,有屬於自己國家的外國人社區,那麼,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就越願意前來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除了在「語言相似性」和「移民存量」等文化因素下功夫之外,也可留意香港當前哪些外國人社區更多。在港外國人社區數量多的國家,他們的頂尖人才很有可能會比較願意前來香港工作,值得特區政府去深入挖掘。
其三,需進一步加大對外的教育服務貿易、知識密集型高技術服務貿易的進出口額。兩地外交關係的好壞,往往影響着兩地貿易往來的增減。兩個經濟體之間若出現貿易摩擦乃至貿易戰,意味着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出現爭端乃至破裂,這無疑會影響兩地的民心相通和學術交流。
帶動地區經濟增長
有研究顯示,如果兩地的教育服務貿易、知識密集型高技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愈多,就愈能提升對這兩地國際頂尖人才對彼此地區的好感、吸引力和興趣。香港特區政府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大與目標國家的服務貿易額,從而吸引這些國家的頂尖人才前往香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香港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服務貿易數額,找尋出數額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向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頂尖人才拋出「橄欖枝」。
城市要發展,需要更多人才聚集。研究顯示,流動人口每增加1%,會帶來地區GDP增長0.54%,而人才流失,則會嚴重衝擊經濟。
被譽為「新商業周期理論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華.普萊斯考特(Edward Prescott)曾在其論文「Why Do Americans Work So Much Than Europeans?」《為什麼美國人比歐洲人更勤奮?》指出,在商業周期中,勞動力的投入只要減少3%,就足以引發嚴重的經濟衰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經濟近年來持續遭受衝擊,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競爭新形勢,需要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研人才。為此,需要香港特區政府改革思維、化繁為簡,與其逐一挖掘和招攬人才,更應要考慮挖掘如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等的國際頂尖科研人才、學術門派「掌門人」,以此帶動更多的國際優秀人才前來香港,助力香港創科產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作者馮達旋為海南大學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梁海明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