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創科宇宙/積極融入灣區科創大潮\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梁頴宇

時間:2021-10-19 04:28:12來源:大公报

  圖:按照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快區域一體化市場建設,積極穩妥地解決三地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國經濟發展近年最不明朗因素就是美國政府全方位打壓,特別是禁止高科技出口,以遏制中國科技進步。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十四五」規劃列出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排在首位的便是堅持創新推動發展,力爭在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今次就來看一看香港的創新科技應該如何把握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務求在外循環及內循環兩方面都能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

  國家重視科技發展,對於香港經濟的遠景,除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新加入了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並首次將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

  香港基礎研究雄厚

  中央支持香港向創新科技發展,定位為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反映中央要求創科水準和能力與國際接軌,亦希望科創生態環境的建設更趨向國際化。香港既熟悉國內市場環境,又熟悉國際通行規則;既能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參與者,也能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橋樑紐帶作用,自然具有關鍵地位。

  按照「十四五」規劃,香港正大力發展的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會和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創園區」融合,組成一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由港深兩地政府共同建設。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開發北部都會區,以及連串交通基建,正是配合此「一區兩園」發展的重大部署,務求與深圳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相輔相成,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佔地廣達540公頃,港深政府很快會推出聯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等方面的便利及支援措施,規劃得宜可把創新科技發展成為整個大灣區的新經濟動力。目前,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正進行詳細設計,要確保不失先機,宜盡快展開有關工程,以及聯繫全球頂尖的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到來進行重點研究,才能發展成為一個頂尖科研基地。

  此外,「十四五」規劃提出多項有關推動科研及先進製造業發展的目標。就支援科研而言,政府將「瞄準人工智慧、量子資訊、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推動先進製造業發展方面,政府重視資訊科技產業、先進製造業及生物科技發展,又明確中國將「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太、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推動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

  「基礎研究」是國家科技發展中的一大短板,而香港正好擁有豐厚的「基礎研究」資源,有五間在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的大學,更有很多國際知名的教授,基礎研究能對標全球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由香港進行基礎研究,在深圳和大灣區轉化落地的「前研後產」模式,正正契合當前國家創科發展策略之所需,未來可着力提升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準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為核心的創新基礎能力,充分發揮在基礎科研、資金融通、匯聚創新人才等方面的長處。

  香港作為一個創新中心,同時亦是知識產權要塞,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發展出一套與國際接軌的機制與標準;同時匯聚各類知識產權貿易,包括科技轉移、授權、特許經營、商品營銷及版權貿易。隨着創新和知識型經濟變得愈來愈重要,香港作為亞洲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地位亦不斷提升,未來大可全方位推廣香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加強與內地和澳門相關部門在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商品化方面的合作,協助商界及專業服務提供者抓緊大灣區發展帶來的無限機遇,並借助香港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優勢打入國際市場。

  加快構建灣區大市場

  當然,香港除了要發揮好自身的長處之外,也要正視自己的短處和相對不足,並通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融合與協作來互補實力。但與國際典型灣區和國內跨區域合作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域、三種貨幣的制度異質性跨區域合作,三地規則制度存在明顯差異,如何達至規則相互銜接是一個重要課題。要達至與大灣區真正融合,除了大力發展科技園區、推動交通基建等硬體建設,也不能忽視軟實力的配合。

  「十四五」規劃明確將以規則銜接為重點推進粵港澳合作,推進與港澳在市場准入、標準認定、產權保護、政務服務等方面的接軌,加快構建對標國際、開放一體的灣區大市場。按照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快區域一體化市場建設,積極穩妥地解決三地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此外,科技商品化成效不彰一直是香港的「軟肋」,被視為是香港創新產業發展的主要「短板」。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商貿中心,在內地和國際市場之間扮演雙向門戶的橋樑角色,一向是環球企業測試和「首發」創新產品的理想場所;加上資金、商業環境、國際聯繫及知識產權制度等多方面的優勢,本港在科研成果商品化上應有巨大的拓展空間。未來可投入更多資源在促進中游轉化和下游產業化的環節上「發力」,作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主要切入點,在繼續推動上游基礎科研的同時,努力延展自身在科研價值鏈上的位置部署。

  具體來說,香港可考慮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設立「中試及產業化」的服務平台,聚焦在本地科技成果「科研後、市場前」的關鍵環節,側重於解決科研成果後續實驗與應用性開發、科技轉化與轉移、產品原型設計與市場化調適,以及解決量產化前期的技術、工藝與管理問題,進而打造成為大灣區創科應用的「轉換器」、創科成果產業化的「加速器」。

  要充分發揮國際科創中心作用,最後不能不提的當然是人才,科技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特區政府必須繼續透過一系列措施來吸引、培育和挽留人才,多管齊下壯大創科人才庫,將招攬人才的鼓勵性政策延伸至更廣泛的領域,例如工程師、技師、工匠等實用型工業技術人才等,旨在促進兩地創科資源要素的跨境流通,包括人員、物資、資金和資訊,配合國家發展大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