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顯世華章/政府新思維 都會區前景可期\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 周文港

時間:2021-10-09 04:27:10來源:大公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出台,香港各界普遍期待在土地及房屋方面有大手筆的改革。一如外界所料,新界北地區獲規劃為全港最大型的新發展區。正如筆者早前提及,在深圳河北岸的建設和發展早已超越南岸,從深圳河北岸望向南岸,猶如回望農村的情景,不禁令人慨嘆!今次政府銳意建設新界北部都會區,正面回應了這些長期的關注和訴求、從善如流,值得肯定。

  從政治意義上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就是從過去的邊境禁區、與內地保持高度區隔的概念,改變為積極合作和互相配合的新發展策略。可以肯定的說,沒有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這些都不可能實現。這也可以說是,今屆特區政府邁出的最大而且實質性的一步。計劃基本上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包括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解決經濟增長問題、解決香港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大灣區發展的問題。

  交通系統考慮周詳

  施政報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面積300平方公里,共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北部都會區落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為解決居民最關心的交通問題,特區政府倡議建立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的交通網絡,建設五項新鐵路建議,另提出三條跨境鐵路項目,包括探討把現有東鐵綫伸延至深圳羅湖,將現有羅湖站移至深圳,並在深圳境內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又研究包括在現有的上水站和羅湖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車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和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從房屋和交通方面,計劃考慮得還是比較周詳。

  應注重產業與就業規劃

  值得留意的是,都會區內的就業職位數目,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當區的創科產業發展方面,特區政府會在河套周邊的落馬洲/新田一帶,將三組近150公頃大的土地整合為新田科技城,連同規劃中的港深創科園,整個邊境科技基地可提供約240公頃創科用地,總樓面面積等於16.5個香港科學園;如能找到較好的切入點的話,就能與300公頃的深圳科創園區產生聯動和比翼雙飛的效應,將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根據和引擎。

  相信不少市民想知道,政府當局是如何計算出就業職位可以增加至65萬個?以及要用多少時間完成?

  希望規劃者能夠考慮到,一個可以容納250萬人居住的超大型新發展區,規劃期間卻只能預計能吸納到大約1/4人口(約65萬人)在當區就業,未來會產生比較大的問題,包括未來因為跨區就業而產生的道路交通壓力、當區居民的交通開支等問題;政府確實需要想方設法在當區打造更多產業,既要發展創科產業,更要吸納更多勞動密集的服務性行業產業在當區發展。因為發展這個超大型新發展區,多元化的產業政策必須跟得上,以免這麼好的計劃只淪為超大型住宅區、重蹈天水圍問題的覆轍。

  配套政策仍需加強

  大幅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大家可能會擔心因增加供應而影響樓價的問題。然而,相關住宅項目發展需時,甚至可能需要二十年時間才能完全完成,預料不會觸發整體樓價向下調整。反而,我們要更加留意是相關的配套政策如何能夠跟得上形勢發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模,可以說是回歸後最大,當中牽涉問題包括:解除大部分邊境禁區、收回土地進行新發展、產業政策、建造業工人老化問題、人才政策、樓市撤辣與否等。

  值得欣喜的是,特區政府沒有迴避其中最複雜的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為新界祖堂地「鬆綁」,考慮修改《新界條例》以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將在一年內完成檢討並制訂具體修訂建議。相信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的來屆立法會當中,可以得到圓滿解決。

  開發新市鎮,當然可以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但有關舊樓、劏房以至市區重建問題,卻無法迴避。特別需要提一提,如按規劃署於2017年出版的《香港2030+》當中指出,至2046年,香港會有32.6萬個單位達七十年樓齡以上,而由市區重建局及私人重建的重建單位,每年平均只有2000個。

  換言之,如一切相關政策與人事依舊不變,香港相關部分的市區重建要一百六十三年才能完成,這根本是不切實際,也不可能告別劏房尤其讓香港市民滿意。可見,香港房屋問題任重而道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在中央的支持和關心下,特區政府會妥善處理相關問題,令「一國兩制」走上光明大道;香港普遍市民尤其青年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問題,可望迎刃而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