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熱點透視/港大學粵設分校 互利共贏\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 姚祖輝

時間:2020-11-26 04:24:27來源:大公報

  行政長官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特區政府將支持和協助多所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內的辦學計劃,這明顯是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八章內「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具體回應。我們對此表示支持和期待,這無疑將對香港各高等院校的長遠發展打下一支強心針。

  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最新公布的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港有5間大學打入首200位。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的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院校更有7間院校上榜,當中5間維持位列全球首100位。以香港只有750多萬人口,擁有高水平大學的數目絕對是亞洲以至全球難得一見。香港各高等院校當務之急,除了能提供一個優質而穩定的教研環境給師生做好學術和學習外,更加要帶領師生適應疫後世界新秩序的大趨勢,提高高等教育質素,加快培養社會尤其科技發展所需的緊缺人才,令學生有出路、令科研成果有發展前路、令企業和整個經濟發展有新方向和新動力。

  拓寬青年向上流動機會

  以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為首的機構於6月發布的《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指出,從高等院校數量來看,2018年全國(包括港澳)共有2722所高等院校,其中長三角為458所,佔全國17%;京津冀高校數量為270所,佔全國10%;粵港澳數量最少,只有181所,佔比為7%。在校生佔總人口比例方面,長三角地區高校在校生人數共有508萬人,佔當地總人口2.3%,與全國比例(2.2%)較為接近;京津冀有高校在校生300萬,佔當地總人口2.7%;粵港澳地區高校在校生人數238萬人,佔當地人口只有1.9%。單從這兩項數字足以證明,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有急起直追的必要,否則無法與本地區的經濟和科技水準較快發展速度相適應。

  其實在此前,香港的高等院校在大灣區設分校已經有眾多案例,他們都可以說是在爭論和重重考驗中茁壯成長,成為珠海和深圳以至整個華南地區高等教育的佼佼者。

  雖然有言論認為,在大灣區設分校會令學位供應增加,無形中會令證書貶值。然而,大家需要明白,香港產業多元化長年未有機會全面拓展;香港高等院校到廣東設分校,將有效利用當地產業多元化的優勢,開拓香港學生的視野和增加學生與不同產業的交流和體驗,必然增加學生的發展機會,以及拓寬青年向上流動階梯,這能實實在在解決香港青年的向上流動問題。

  對大學而言,香港公帑中的高等教育總預算基本上已經封頂,不同院校除了在相關高等教育資源上互相競爭外,就只有在本地開拓來自自資課程和服務的資源;如想開拓嶄新科目以服務香港社會以至國家的未來需要,很難再爭取本地更多資源去發展。這亦同時表示,大學的排名難有進步空間。香港高等院校一旦到了廣東較為富裕的地區開設分校,將有可能獲得當地更多的教育資助,有助提升學科多元化和嶄新發展。與此同時,如香港多數的高等院校跟隨這個趨勢,亦將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汰弱留強」的局面。同時,學位雖然增加,但因此所帶來的國際化高端人才、科研轉化應用的技術和產品、香港畢業的研究生需要也必然增加,這必將增強香港,以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吸引國際人才的誘因和香港高等教育整體競爭力。

  對粵港經濟和科技發展而言,我們必須明白,在疫後世界新秩序之下,全球競爭必將加劇。香港高等院校到了工業發展程度和科技水平較高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之後,將拉近官產學研的地理和合作上距離,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水平,必將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

  同時,一所高校以至整個高等教育的長足發展,必將連帶性地帶動一個城市以至整個地區的經濟、產業轉型、工業升級、服務業走向高端服務業、基礎教育、醫療衞生、社會福利以至社會效率等方面的進步。這種影響,可以在東京、三藩市和紐約等灣區找到不少相同案例。因此,粵港之間是互利共贏不是競爭關係。

  未來,香港高校需要肩負重任,為內地尤其本來就有意出國留學的莘莘學子,提供更為國際化、多元化、更能迎合未來競爭需要的優質高等教育,以彌補未來的需要。我們期望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和省內各地方政府以至中央有關部委,一起支持香港高等院校到內地設立分校的計劃,以促進香港「一國兩制」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