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實話世經/金融開放是「雙循環」連通器/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 實

時間:2020-08-14 04:24:06來源:大公報

  「內外兼修,方得風清器正。」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代表關起門來運行,而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以釋放內需潛力帶動外部循環。放眼全球「外循環」,保護主義、大國優先主義和民粹勢力加速漲潮,持續激化地緣政治衝突,全球經濟貿易格局已迎來新一輪重塑。面對百年變局,脫鈎自閉只能陷入存量博弈,加速開放才能在新賽道上化危為機。以金融市場的擴大開放為重要紐帶,未來中國「內循環」有望構築與全球「外循環」的新型良性互動模式。

  當前,全球經濟存量博弈的重要特徵即在於製造業相對需求的不足,而經濟總量增長所掩蓋的分配失衡也導致了長期潛在產出下滑、社會結構畸形、地緣政治動盪,尤其表現為民粹主義、孤島主義、保護主義的抬頭。在升維競爭的將來,一方面,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及其與製造業的有機結合將通過吸納就業、創造需求成為新的競爭高地,進而緩解製造業的擁堵;另一方面,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高效、透明的治理體系將構建經濟體新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下所稀缺的穩定性的重要來源。

  筆者認為,抱殘守缺或故步自封無助於破解存量博弈的陷阱,明確提出和強化「雙循環」用意在於,憑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政策空間相對優勢盤活存量、創造增量,完善內部循環、帶動外部循環。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全面開放的意義事實上更為重大:

  一方面,隨着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門檻、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各類新增和升級需求發展潛力巨大,嚴格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助於優質供給和資源「引進來」。

  另一方面,消費中樞向內收斂也會為新一輪貿易分工打下物質基礎,當前全球多邊貿易轉變為區域貿易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中國將逐漸成為全球更為突出的「供給─需求」雙中心和新區域增長極,借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機遇,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國企業有望迎來新一輪「走出去」紅利。

  吸引海外長線資金

  「雙循環」新格局下,金融開放作為「內循環」與「外循環」構建良性互動模式下的重要紐帶,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助力中國經濟夯實韌性,在全球疫情亂局下行穩致遠:

  第一,在疫情時代,基於「內循環」的相對韌性和政策的獨立性,人民幣資產將進一步凸顯「高α+低β」屬性,即在提供超額收益率的同時,保持與全球其他資產波動的低相關性。由此,人民幣資產將在全球視角下呈現稀缺的配置價值,吸引國際資本的長趨勢流入。在疫情時代全球FDI(國際直接投資)增速大幅回落的背景下,這一趨勢將提供充沛的資本增量,支持「內循環」的持續升級。

  第二,伴隨國際資本流入和市場准入放寬,國際金融機構料將提速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全球競爭者的湧入將激活「鯰魚效應」,加快中國金融行業對資產定價、風險管理、資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進而在宏觀層面優化「內循環」中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將逐步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長線資金佔比亦有望增加,引導交易行為和市場預期趨於理性和多元化,為市場長期繁榮提供微觀基礎。

  第三,基於金融市場的更高水平開放,中國經濟「內循環」亦有望把握「外循環」的重塑機遇。在全球疫情亂局之中,中國將為全球經濟金融提供稀缺的「穩定錨」,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與更加多元的國際夥伴共享雙贏機遇。以此為契機,中國經濟金融有望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價值鏈條、經貿體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優化,從根本上規避脫鈎風險、改善外部環境、防範外溢衝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