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評經議濟/政策定力鞏固經濟復甦/植信投資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連 平

時間:2020-07-18 04:24:05來源:大公報

  圖:分析認為,二季度中國GDP增速勝預期,顯示了中國經濟復甦良好的態勢/中新社

  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經濟的半年報數據,雖然各類數據快慢不等,但總體來看好於市場預期,表明中國疫情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積極作用正在顯現。下半年各項政策仍需保持定力,精準施策。

  半年報數據有哪些亮點?

  半年報有六大亮點值得關注。

  一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略超預期。二季度GDP增速為3.2%,相較於一季度的負6.8%,不僅實現了由負轉正,而且高於市場平均預期。此前市場的預期二季度GDP增速均值為2.9%,樂觀的觀點認為3%,而實際的GDP增速略高於樂觀觀點,顯示了中國經濟復甦良好的態勢。

  二是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表現突出。二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別增長10.0%和9.7%,漲幅較為明顯,會對進一步改善工業結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有效推力。

  三是外貿數據好於預期。6月份出口、進口雙雙實現了正增長,遠超此前負增長的預測。作為全球唯一在疫情蔓延下外貿保持出口正增長的國家,數據轉正是十分不容易的,也體現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的實力和韌勁。

  四是線上消費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481億元,增長14.3%,比一季度加快8.4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5.2%,比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

  五是房地產需求逐步釋放。今年前六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正增長;商品房銷售面積6.940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8.4%,降幅比今年前五個月份收窄3.9個百分點,表明在疫情期間受抑制的需求進一步釋放,對下半年投資和消費會產生拉動。

  六是就業狀況較為平穩。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這一數據在疫情肆虐過後的當下,是十分難得的,會有助於下半年消費進一步回升。

  三大因素支撐和保障經濟復甦

  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3.2%,這個數據與全球各主要經濟的萎縮形成了鮮明對比。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陷入短暫的停擺後快速恢復。之所以會出現二季度較高的經濟增速,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的支撐:

  一是政府對於防控疫情應對及時,使得疫情僅僅在一個季度內就被基本控制住,這對於後續經濟的重啟、復工復產的推進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中國經濟自身的韌性較好,在受到巨大衝擊面前,中國經濟內生存在緩衝成分,例如因為隔絕疫情需要,線下消費大幅度下降,但線上消費卻得到快速提升。

  三是中國進行了有力度的逆向調控,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中央將通過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的國債融資全部發放至地方基層,是一種「中央財政加槓桿」的應對疫情衝擊的方案。貨幣政策形成了「寬貨幣+重結構+降價格」組合,上半年三次降準釋放1.75萬億長期資金;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更加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通過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工具利率,引導LPR(基礎借貸利率)等融資利率下行。

  上述舉措都及時、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經濟復甦。

  下半年該如何保持定力?

  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回正,各地已經基本復工復產。而隨着上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效應逐漸在下半年顯現,特別是財政資金的使用支持到位,新基建項目的大規模動工,預計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反彈力度會超過二季度,進一步走向復甦,全年經濟增長可能超出此前的有些悲觀預期。然而,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諸多不確定性,我們還是應該清晰認識到,未來復甦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還需要一定的舉措來保持定力。

  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精力放在抓好「六穩」、「六保」工作上,政策力度明顯加大。在地方政府專項債的資金使用方面,下半年將主要側重於「兩重一新」,用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優先保障在建項目工程。根據國務院的安排,2020年的財政赤字率安排3.6%以上,實際上為下半年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衝擊,留出了可供應對的財政政策空間,必要時政策支持的力度還可以加大。

  下半年貨幣政策已經沒有必要像年初疫情嚴重時那樣頻繁出手。鑒於流動性已經非常合理充裕,下半年可能更多側重於「重結構+降價格」。一方面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更加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另一方面則通過調低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以及MLF、LPR等工具利率,推動實體經濟融資利率進一步明顯下降。

  為了配合特別抗疫國債發行、內需恢復帶動投融資活動上升,以及未來可能因進出口而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衝擊,貨幣政策也會留有一定的寬鬆空間。下半年,進一步促進銀行讓利實體經濟也是貨幣政策應有之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