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明觀四海\新政助粵吸引港澳優秀人才\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時間:2019-11-09 04:23:57來源:大公報

  自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的措施宣布之後,引發了不少熱議。從經濟學角度和經濟發展史觀察,如果能夠成功吸引港澳優秀人才到廣東買房定居、就業,不僅有助於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也有助於推動廣東的經濟發展。

  城市要發展,需要人才的聚集,有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流動人口每增加1%,會帶來地區GDP增長0.54%。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在廣東則更為突出。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廣東省戶籍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47年,而流動人口為9.46年,其中外地流動人口為9.23年。因此,外地勞動力的流入不但帶來了勞動力數量的增長,還提升了廣東省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有研究顯示,1990至2000年廣東省勞動結構效應對廣東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13.08%,最大達到22.55%。

  由此可見,吸引包括港澳精英在內的外地精英對廣東的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前往廣東購房的港澳民眾,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其專業能力,也擁有較高的收入,這些港澳民眾前往廣東購房定居,除了能給廣東帶來技術、智慧和先進生產工具外,還能立刻進入勞動市場,開始生產和消費,對經濟能夠產生立即的影響。

  從經濟學來看,勞動力和生產力所能創造的總產出,被稱作「潛在產出」,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經濟產能。產能的增長率則是潛在增長率(potential growth),如果勞動力一年增長1%,生產力增長1.5%,那麼,經濟潛在增長率是2.5%,廣東的經濟就是這樣增長起來的。縱使短期看不見港澳優秀人才定居廣東所帶來的好處,但廣東所有的本地居民長遠都能享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

  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由於科技創新能力是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基石,科技發展水平更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是否能夠成功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建設成敗的一大關鍵。

  港澳擁有港大、中大、科大、澳門大學等多所國際知名高校,具備強大的科研能力,吸引港澳優秀人才前來廣東定居、工作,同時借助港澳地區法制、語言、文化和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國際化和便利化,對內充實科研創新力量,對外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有助於「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

  營造安居樂業氛圍

  再加上,無論是港澳的高端科創人才還是港澳的天使和風投基金人員,都是各地亟需爭取的人才,在「皇帝女不愁嫁」的情況下,要吸引他們前往粵港澳大灣區,憑藉的不僅是優厚的政策或待遇,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更多生意機會,以及提供一個讓他們安居樂業的環境和氛圍。對港澳地區的天使和風投基金人員而言,哪裏有生意,哪裏能賺錢,就去哪裏。對於高等科創人才而言,哪裏有天使和風投基金人員聚集,他們就跟隨去哪裏發展。這種情況下,廣東要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維,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需要以安居樂業的氛圍吸引人才,而非僅僅以優厚政策吸引人才。

  此類吸引人才的方式,並非廣東首創。在世界上有不少例子,例如在丹麥和瑞典的交界處、由厄勒海峽大橋連接在一起的「厄勒地區」上,有來自兩岸的9所大學,16.5萬學生和1.2萬研究人員在此建立了聯繫、合作,大量研究項目得以跨越國界,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豐富的人力資源來開展,瑞典不但獲得直通其他歐洲大陸國家的新通道,丹麥的哥本哈根機場作為北歐國家中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也為「厄勒地區」的出行提供了更便利的選擇。哥本哈根的民眾,則獲得緊鄰城市馬爾默較為廉價資源尤其是更寬鬆、舒適的住房。這些條件和氛圍,令丹麥和瑞典兩國的科研合作有了進一步發展,促使「厄勒地區」發展成為歐洲北部科研中心,吸引了來自歐洲的大量高科技項目投資,例如價值14億歐元的中子設備、歐洲散裂中子源選址瑞典隆德等投資。

  兩個國家尚且能夠通過吸引人才的方式,發展各自的經濟和科技,那麼,在粵港澳大灣區之內,也可以推動各城市的民眾融合成為「大灣區人」,不僅有利於兩地民眾、物流的往來,更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尤其是廣東的經濟、科技發展更有促進作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