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廟堂江湖\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政府角色\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凌

時間:2019-07-11 03:03:21來源:大公報

  圖:老小區的改造升級,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幫助之手」

  今年國務院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要在城鎮中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更新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比如便民市場、步行街、停車場、無障礙通道等。相信這是大部分城市居民的呼聲,也是政府的德政。近日住建部回應稱:經過摸底排查,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有十七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意願強烈。

  當然了,如果你問筆者:如果政府出錢幫我把老房子改造一新,願不願意?筆者當然願意啦,不要白不要。所以,這樣的強烈意願,不一定需要摸底排查,就可以預料得到。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是:老小區的改造升級,政府在其中到底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內地的房地產市場改革已久。「不忘初心」的話,應該記得當年之所以進行「房改」,就是因為原來由政府作為單一建設主體的計劃經濟體制未能解決城市居民的「住房難」問題,於是才引入市場機制。把城市土地拍賣給房地產企業,由他們去造,讓老百姓自己掏錢來買。因此,住房的私有產權屬性是這個機制的基礎。過去,很多經濟學家擔心的是如何維護私人產權權益,不被政府為代表的公權力侵蝕;那麼今天,我們要不要擔心,公權力出於好心,來增加私人產權的權益呢?

  首先,如果改造老小區的水電路網等涉及全社會的公共設施,這是地方政府的職責所在,無可厚非。其次,如果是涉及小區內的公共綠化、停車位,乃至於樓房的加固和外立面改造,就會出現一個產權明晰的問題。因為這些小區公共設施是這個小區居民的「公共設施」,並不是全社會的「公共設施」。從法律條文來講,我們購買的住房,已經包含了小區內的全部設施,所以相對於全社會而言,小區的公共設施是小區居民的私有財產。因此,前一段時間政府提出要「破牆」建設沒有圍牆的小區的時候,社會輿論普遍關切小區的私有道路是不是因此而成為了全社會的「公路」,那麼現在政府提出動用全社會的資源補貼改造部分小區的私有設施之後,這些輿論的支持者,是不是也應該出於同一邏輯,關心全社會資源的運用呢?

籲提高住戶參與度

  當然,從住建部的說明中,我們已經看到,政府注重運用市場機制來推行這項工作。從前幾年的實踐中,我們也知道,政府往往會把引入市場機制理解為把這些改造工程通過招標工程,承包給私人企業去完成。這其實只是市場機制的供給側。

  在需求側方面,老百姓對改造舊小區的需求是各式各樣、千差萬別的。政府不能覺得只要花了錢,老百姓就一定會滿意。如果能夠讓老百姓自己去參與,去表達訴求,進而監督實施,就會更加好地提高改造的質量和滿意度。而讓老百姓自己參與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出錢。這就好比是自己房子的裝修,老百姓總是會親力親為,關懷備至的。小區改造也是一種集體裝修行為。可以簡化原有的小區維修基金申請程序,由小區業委會動用這個小區自己的錢,在小區改造的清單中選擇自己特別需要的項目,從而完成個性化招標工作。

  那麼政府可以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筆者覺得更多的應該是「幫助之手」。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利用其信息優勢和規模優勢,集中主要的社區需求,選定若干個供應商,提供一個多項選擇清單。同時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給予各個項目以一定的財政補貼。更加可以對特定的貧困人口,比如低保戶,予以直接補貼,以便他們能夠承擔社區分派的改造費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