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惟宏(右)表示,投資者應使用持牌機構,因為持牌人若違反專業操守,可以循合法渠道向證監會投訴。旁為唐桂坤。\大公報攝
本港近日相繼出現JPEX、HOUNAX等金融騙案,令苦主蒙受損失。金融服務業界高度關注相關罪案對社會的嚴重影響,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呼籲,業界應團結起來作出應對,並建議投資者選用持牌機構,以及向持牌人士獲取投資建議,更不要聽取、相信網上所謂投資KOL的建議。\大公報記者 蔣去悄
近期金融騙案有增加趨勢,根據警務處的統計,今年首三季錄得3523宗網上投資騙案,按年上升約1.6倍,損失金額超過21億元,按年上升逾兩倍。受害者年齡介乎13至80歲,包括不少專業人士,例如投資顧問、會計師和測量師等。
李惟宏提到,近期出現的一些利用虛擬資產的金融騙案,手法其實與過去的騙局大同小異,都是利用高回報,以及失實唱高的手法,去誘使投資「入金」,然後以高昂的手續費或是故意拖延退款,令投資者無法取回本金。
認可機構受法例規管
除此之外,金融服務界還關注到諸多騙案,包括在網上大量假扮知名人士的投資群廣告、虛假網站或應用程式,以及俗稱「殺豬盤」的騙局。希望特區政府加強投資者教育,讓市民能及早洞悉騙案。
談及預防措施,李惟宏表示,投資者應使用持牌機構,以及向持牌人士獲取投資建議,而並非相信網上所謂投資KOL,因為持牌人受到監管,若違反專業操守或證券及交易條例,投資者可以循合法渠道向證監會投訴。
業界還建議投資者做好風險評估。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高鵑表示,過去見到各種投資者,大家都很精明,但有時過分看重回報而忽略了其中的風險,在做出決定前應先問自己:錢要交給誰?用來做什麼?投資回報是否與市場水平掛鈎?20幾厘回報是否合理?
高鵑強調,投資者一定要考慮對方公司是否持牌,若進行上述評估,相信能阻擋大部分被騙的風險。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提醒,坊間主要有兩類騙案,其一是「龐氏騙局」,涉及風險低高回報的虛假投資騙局,其二是「唱高散貨」,騙徒會低價買入一些流通量比較低的股票,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宣傳,包裝看起來很專業,引誘投資者去買,並統計受害者買了多少貨,隨後在某個高價進行拋售離場,失去支撐後這些股票便打回原形。
正規「倫敦金」有交易紀錄可查
至於有不少騙徒透過「倫敦金」去製造騙局,香港貴金屬同業協會主席唐桂坤直言,「倫敦金」的可信度世界公認,本質並非詐騙產品,因為在市場有高知名度而被騙徒利用。
實際上,騙徒若冒認金銀業貿易場會員,其交易紀錄不會在貿易場查證到,建議市民在交易貴金屬投資時,應選用貿易場的職員。唐桂坤並提醒,世界上沒有賺取高回報的同時承受低風險的產品,「就算有,他們(騙徒)也不會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