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網信辦三月底發布了首批197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科網巨頭榜上有名,其他知名公司包括陸金所、順豐、海爾、好未來、北京首汽、華大基因等。商業形態涉及公有鏈、聯盟鏈、BaaS(Blockchain as aService,區塊鏈即服務),應用場景涉及防偽、版權記錄、溯源、可新數據、智能合約、金融等多個領域。這份備案名單勾勒了內地區塊鏈行業發展的全景。
由於具有開放性、匿名性、資訊不可篡改性等特徵,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2017年以來,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等金融科技公司都紛紛布局區塊鏈。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行政總裁肖風表示,企業做區塊鏈應用,如果沒有合規和監管配合,在商業應用上去中心,最後就會導致沒人來用區塊鏈。
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饒指出,備案制的出爐有三大意義。第一,讓創新者得到保護,亦是對未來科創者的扶持。區塊鏈與人工智能(AI)、5G一樣,都是近年來的新生科技概念。技術配合政府監管,有助於實現技術運用與商業價值間的良性互動。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近期指出,在數字化社會,數據成為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不過目前的行業痛點是「信息孤島」。然而,使用區塊鏈技術,完全可以解決數據的確權、定價、存證、信用和溯源,讓閒置的數據做大。
第二,正規軍進入區塊鏈領域。在區塊鏈行業的「野蠻生長」階段,一些大公司對區塊鏈技術或者「看不懂」,或者「看不起」。現在外國巨頭Facebook、摩根大通等公司紛紛布局區塊鏈,內地前述大企業也擁抱區塊鏈技術,因為他們意識到,如果再不研究區塊鏈技術,可能會「跟不上」。
短期價值在於降成本提效率
第三,區塊鏈商業應用場景探索有重要進展。隨着監管關注、正規軍入場,圍繞區塊鏈的神話和炒作漸退散,人們對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正形成共識,對其需要較長期間才能有規模化落地的事實正在形成清醒的認識。從已備案的近200個有代表性的項目來看,有廣泛知名度的項目不多,區塊鏈距離大規模應用還有數年時間;除了公鏈,更多是聯盟鏈項目,可見區塊鏈技術並不局限於通過去中介化來創造價值;從公布的服務名稱來看,項目集中於存證、金融等場景,區塊鏈短期價值主要在於降成本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