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眾嘉賓為「書寫的力量」展覽開幕剪綵。
作為「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點活動,「書寫的力量」展覽昨日(25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1至5號展覽館啟幕,匯聚60位香港頗具代表性的書畫家的百餘件精品力作,通過當代視角重新詮釋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雨竹、丁寧(文) 北山彥(圖)
「書寫的力量」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協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林枬、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陳詠雯、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紫荊文化集團董事胡賢政、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林天行、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容浩然、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趙志軍等嘉賓共同為展覽揭幕。
甲骨流韻 文脈永續
馬逢國介紹:「展覽匯聚了60位來自香港各界的頂尖書畫家,以及不同領域的藝術愛好者,充分展現了香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參展作品既呈現傳統筆墨的深厚底蘊,又融合了當代藝術的前衛元素,彰顯了香港藝術家卓越的創造力與國際視野。展覽後續更將推出一系列延伸活動,包括專題研究會、書畫示範工作坊及公眾體驗課程,致力將書畫藝術推廣至社會各階層。」
鄭培凱致辭時表示:「漢字發展為書法藝術,與繪畫同源,均以筆墨紙硯展現藝術精神。二十世紀後,中華藝術在傳統文化精神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繪畫方法,形成傳統與新式表達並存的百花齊放局面。二十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發展輝煌、藝術多元的時代,民族文化傳統是藝術表達的底蘊和力量來源。」
林天行稱,生活中很多力量是無形的,但書法的力量是「有形」的。「今次展覽內容豐富,不僅有傳統書法的呈現,還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如電腦影像、雕塑、AI等,且均圍繞中國漢字和書寫方式進行表達。」他期望通過展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字和書寫的力量。
林天行本次展出兩幅作品:《漢字起源(一)》(2020)及《宅茲中國》(2025),他同時也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他表示,策劃此次展覽為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我以前通常都是在策劃書畫家的展覽,參與者都是我在行業裏熟悉的,但這次展覽匯聚了香港不同行業的代表。我相信這在香港也是難得一見的。」
書寫無界 多元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馮明秋的作品《元神出竅》的創作年份是「2030」,林天行對此解釋道,許多藝術家都喜歡穿越這一概念。「在現代,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已經發生了。還有你能想到,但還沒發生的。這就是現在和古代不同的地方。」
關於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的發展,林天行指出,港藝術家需要更多、更大的平台。「香港的文化藝術氛圍比過去強很多,但我覺得香港的展廳還是不夠,因為香港有越來越多從事藝術的人士,他們需要展出自己的作品。其實香港如今沒有專業的場地給他們,都是多功能場地。而深圳和廣州基本都有100多個展廳。」因此,他呼籲特區政府優化資源配置,為藝術家提供更多展覽機會,同時讓廣大觀眾能欣賞到更豐富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