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保赤安良」展回顧百年慈善事業

時間:2023-10-18 04:02:55來源:大公报

  圖:展廳一角。

  保良局歷史是香港社會民生的縮影,是屬於普羅大眾的成長印記。恰逢香港保良局成立145周年,由保良局聯合康文署主辦的「保赤安良145年——以善心建善業」展覽,即日起至明年2月19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由保良局、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檔案、文物及舊照片等約280件展品,涵蓋衣、食、住、行等生活範疇,展示以往無依婦孺由入局、留局,到出局接受領養或結婚的歷程。此展是保良局首次於局外舉辦的大型回顧展覽。\大公報記者 劉 毅(文、圖)

  展覽名「保赤安良」,當中的「赤」與「良」分別代表赤子與良家婦女,反映了保良局自上世紀十九世紀末起,救助被拐婦孺,為他們提供保護的重要社會功能。

  作為香港慈善團體,保良局成立初期主要是遏止誘拐婦孺,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及教養,以及收留無家可歸或是無人看顧兒童等。隨着香港社會的轉變,現已成為全港歷史悠久及具規模的慈善機構之一,主要服務擴展至多元康樂、安老與醫療等服務,均回應香港社會民生發展及需求。

  多媒體生動呈現「保良之旅」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在展覽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香港各界向來為善不甘後人,無論是捐款救災或興辦教育,社會上下都積極支持,令本港及境外無數有需要人士受惠,為香港贏得「慈善之都」的美譽。要數香港歷史最悠久、由華人主持的慈善機構,保良局肯定佔一重要席位。這次展覽回顧保良局百多年來與香港社會同行的足跡,特別是在保護孤寡無依者方面所作的巨大貢獻。展出的檔案和文物來自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和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的珍藏,能讓公眾了解孤寡無助者如何在保良局的支援下渡過難關,重建家庭和事業,繼續貢獻社會,更設有多個精心製作的多媒體節目,讓觀眾全面認識保良局的服務和發展歷程。

  保良局主席陳黎惠蓮表示,展覽反映保良局伴隨香港社會變遷的發展歷程,可以令觀眾重溫保良局歷史。

  是次展覽按照時間線順序,回顧保良局的「前世今生」,以歷史最悠久的住宿服務為切入點,分別以兒童入局、留局至出局,乃至保良局現今的發展歷程作為不同展廳之主題,通過一系列文獻、資料及實物、照片等,生動呈現「保良之旅」,重溫屬於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展覽亦設有11項多媒體互動節目、視頻、擴增實境導覽及遊戲,介紹保良局的歷史與香港社會發展的關係。

  前香港小姐冠軍張瑪莉昨日也來到展廳現場,早年身為孤兒的她,在保良局居住了11年。回憶往昔,她認為在保良局的歲月,令她明白「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講究紀律性,以及當年在保良局的其他小朋友,彼此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卻互相扶持照顧,給她大家庭的溫暖。

  出席昨日開幕式的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保良局第一副主席龐董晶怡、保良局第三副主席譚毓楨、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康文署署長劉明光、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