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傳統文化滋養藝文教育

時間:2023-09-21 04:02:49來源:大公报

  圖:傳統文化滋養藝文教育。

  「第14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首日,眾講者圍繞論壇主題,盡述新時代下,文藝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以及傳統文化如何滋養藝文教育,實現中華文化復興。

  中央戲劇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郝戎第一個發言,他提出當前任務是要傳承中國古代優秀文藝思想,加快步伐構建新時代文藝話語體系。中國古代文藝作品充滿強烈現實主義精神,傳承過程中慎防全盤西化,當代文學藝術理論是建基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之上。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鄭培凱亦從前人身上尋求育人之法,比如孔子的美學理論以及蔡元培的五育並重,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從歷史出發,追根溯源,提出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出多少知名藝術家,而在於提升全民文化修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的發言盡顯其對中國詩歌之愛,提倡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藝術教育,打通古代美感與現代社會之間的聯絡途徑。他特別提及杜甫的詩歌作品,稱讚詩人的作品反映當時社會,充滿家國情懷。

  除卻從前人經驗汲取養分,嘉賓更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分享藝術教育之觀點。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導師張澤珣指出,身處數字時代,隨着全球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一方面要適應科技的變化,一方面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而並非單純的通過科技滿足人們需要。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古麗米娜.麥麥提也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提出扎根中華民族,培舞蹈教育之根,「作為藝術教育者,只有不斷地回溯民族歷史、深挖民族文化,深入民族空間,才能挖掘出更多的舞蹈素材,發展更豐富的教學內容。」

  「香港依然是文化樞紐」

  下午的論壇則從國家大劇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堯以《文化自信中的藝術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以國家大劇院藝術教育為例》為題的講話開始,他提到國家大劇院當前全年有近750場藝術教育演出和活動,目標為策劃高質量、高水準、大體量藝術普及教育活動樹立和傳播劇院公益性品牌形象,搭建實踐平台,組織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組織高水平公益演出和活動,讓藝術走進普通大眾,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擴大藝術傳播力度。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肖蔚現場分享清華大學的特色人文美育新格局。她提到,2012到2022年10年間,清華大學美育課程數量從80門次增加到190門次,藝術類型從原來的11類細化為32類,總體選課人數從4000多人到如今近7000人。通過人文精神、品格精神、創造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作為30年前延安革命紀念館的第一位英文講解員,一直致力於將延安的故事傳播向世界。她在演講中回顧延安的紅色歷史,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香港在抗戰時期就是傳播紅色文藝的重要陣地,「很多延安當時的經典(作品)也是在香港出版的。」她相信,香港當前依然是時代的文化樞紐:「從延安到香港,走向世界,這是歷史的故事,也是新時代的故事。」

  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林俐在現場分享了舞蹈教育助力「中國舞蹈之城」江門建設的故事,她提到要整合粵港澳大灣區藝術教育資源,發揮區域特性,結合時代發展,實現藝術教育的創新改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