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承訓堂藏清代《金纍絲花籃》。\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合辦「鑠古鑄今〈二〉: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展覽匯聚60餘套中大文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金器,從藝術史、考古學、科技檢測、復原實驗等角度,展示跨越3500年的黃金工藝。
是次展覽主要探討錯金銀、錽金銀、金絲製作與應用三類工藝,並介紹錘鏨、鑄造與細金焊接等技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兼「鑠古鑄今〈二〉」策展人童宇介紹,「鑠古鑄今」首期展覽於2017年舉行,經過近年的研究,及到二期展覽,主要從歷史和考古角度去探尋金器的發展脈絡。
展廳第一層主要呈現錯金銀和錽金銀工藝的金器,前者多出現在東周秦漢青銅器之上,春秋時期的錯金銀主要器物多為用金絲鑲嵌銘文的兵器;後者是指將金銀絲或金銀箔片裝飾於鐵質或銅質基體表面的技術,遲於元代出現,多用來裝飾車馬器具、武器儀仗等。
從這次展出金器,可觀察到古代製作金絲的三種方法:錘鍱、扭捲和拉拔,且金絲製成後可焊接裝飾物,諸如展品之一的《金纍絲花籃》就用了多種方法製作而成。「伴隨年代發展,黃金工藝愈來愈發展,細金焊接術的出現令金絲、金珠等部件都可加入飾品當中,更可黏貼或鑲嵌寶石,由此奠定了現代金飾設計的基礎。」童宇表示。
此外,展廳亦展出香港早期金飾,並特設教育角及工藝復原影片。
展 訊
「鑠古鑄今〈二〉:
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
日期:即日起至5月21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一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