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前排左起)陳偉佳、梁偉光、楊勇、李焯芬、楊孫西、張國義、林廣兆、姜亞兵、吳克儉、黃祉穎等嘉賓出席展覽開幕禮。
良渚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及玉器製作手藝聞名。香港孟子學院及明壹堂藝術聯合主辦的「良渚文化展」正於藝術香港空間舉辦至十一月二日,展出逾五十件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品,令包括青少年在內的香港市民了解中國古代文明中的良渚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教育意義。\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文、圖)
展覽日前舉辦開幕禮,出席嘉賓包括: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大紫荊勳賢楊孫西,原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珠海學院院長李焯芬,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會長林廣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姜亞兵,《紫荊》雜誌社長楊勇,仁濟醫院總裁梁偉光,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以及香港孟子學院院長黃祉穎等。
了解中華文明溯源
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年前,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良渚文化,有發達的犁耕稻作,農業發展成熟;良渚亦發展了以漆器、絲織品、陶器為代表的專門手工業,特別是玉器製作手藝。良渚的玉琮、玉璧等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而以玉為中心的文化,更在後世得到良好傳承。
黃祉穎致辭時表示,香港不僅要了解世界優秀文化,更要打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才能夠更好地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及將香港建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她續稱,這次展覽展品由明壹堂藝術借出,希望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透過參觀,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了解。
「古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明起源,且互相之間也有密切交流。六七千年前,江浙地區因平原地形而形成農業文明,那個時期的象牙碗上有蟬的圖案,證明養蟬做絲已有六七千年歷史。兩千年後,良渚文化形成,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已可見製作工藝高的玉器。」李焯芬表示。他建議,這次除了組織學生來觀展,團結香港基金旗下「燦爛的中華文明」網站是個很好的平台,如能將展覽內容上載網站,會讓全港中小學生看到並更加了解良渚文化,產生更大影響。
楊勇稱,良渚玉器中少數具實用價值,大部分則多具精神價值,有長遠之用;另外,玉本身不易雕琢,良渚玉器表現當時人們的鑽研精神,希望對青少年觀眾有所啟發。
陳偉佳稱,這次展覽為香港市民、尤其是學生上了寶貴一課,通過歷史文物讓觀眾更了解中華文明溯源,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楊孫西看展後表示,展覽透過文物展示了當時太湖流域的燦爛文化,玉器之外,當時的絲織品亦在後世得到源遠流長的發展,代代相傳。
展覽由藝術香港及《知識》雜誌協辦,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支持,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紫荊》雜誌作為媒體支持機構。藝術香港空間位於灣仔軒尼詩道三四二號國華大樓三樓,展覽期間十月三十一日休館,更多詳情可致電三七九一二一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