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銀光承傳」賀粵劇申遺十周年

時間:2019-08-30 04:24:10來源:大公報

  圖:《李香君》(1990)劇照

  【大公報訊】為慶祝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將於九月至十月推出「銀光承傳──粵劇申遺十周年」,選映二十一齣館藏粵劇電影,展現粵劇在銀幕上的光彩。

  《蝶影紅梨記》揭開序幕

  開幕電影為經資料館修復的《蝶影紅梨記》(一九五九),於九月四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首映。電影講述書生趙汝州(任劍輝飾)與汴京名妓謝素秋(白雪仙飾)詩箋神交而相戀,但戀事卻遭阻撓。導演李鐵的場面調度、唐滌生的詞藻和劇本,加上任白、靚次伯及梁醒波的演繹,成就了這部匯聚粵劇、文學、電影精髓的經典之作。

  其餘影片由九月七日至十月二十七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部分放映設座談會及映後談,分別由名伶阮兆輝;粵劇研究專家李小良、陳守仁、張文珊;電影研究專家及影評人吳月華、劉嶔、何思穎、周荔嬈、劉澤深、登徒、曾肇弘、陳曉婷等擔任講者。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在任白版本的《紫釵記》(一九五九)中,李鐵透過其導演風格,把唐滌生劇作所蘊含的電影結構和節奏,以及一眾紅伶的唱做身段,呈現於大銀幕上。十多年後,李鐵再以另一種處理手法拍攝龍劍笙和梅雪詩版本的《紫釵記》(一九七七),電影不時貼近人物,以單人特寫的畫面對接,加上運用彩色拍攝,使人物情緒表達更為強烈。而唐滌生除了擔任編劇,亦親自操刀把其原著粵劇拍成電影《董小宛》(一九五○),重新編排場次,豐富主角之間的對手戲。

  梨園出身的黃鶴聲,巧妙地把粵劇元素與電影技術結合於《無情寶劍有情天》(一九六四),以蒙太奇交代主角成長及以快鏡加強武場的動感。

  《大紅袍》(一九六五)講述海瑞十奏貪官嚴嵩的故事,黃鶴聲以特寫鏡頭,捕捉任劍輝與靚次伯的一正一邪;而二人互相駁斥的部分,剪接明快,激盪人心;在神怪粵劇電影《山東紮腳穆桂英》(一九六五),黃鶴聲運用快鏡、吊鋼絲、跳躍剪接等技術,把充滿異獸與法術的世界活現眼前;《再世紅梅記》(一九六八)中,黃鶴聲的處理,配合南紅的獨特唱腔及陳寶珠演懦弱書生的痴情,講述人鬼殊途的苦戀。

  《羅成叫關》(一九六二)由任劍輝夥拍余麗珍,透過武打和歌唱場面的交替,訴說主角的愛情故事。在《趙五娘萬里尋夫》(一九五九),珠璣善用中、近鏡,扣緊角色表情唱腔,以流暢的鏡頭調度,帶出芳艷芬演的苦情戲。

  《斷橋產子》見證「十三桿槍」

  王風在《斷橋產子》(一九六二)一氣呵成地拍攝對打場面,以鏡頭見證着名刀馬旦于素秋的成名絕技「十三桿槍」。龍圖的《跨鳳乘龍》(一九五九)則以一鏡到底,加強公主白雪仙與落難太子任劍輝在破茅屋拜堂一幕的浪漫氣氛。而《非夢奇緣》(一九六○)是龍圖把粵劇與電影融合的另一精彩例子,片中不倚重唱做,反以曲折劇情營造緊張。

  在《挖目保山河》(一九六一)中,馮峰運用多組俯視鏡頭,呈現兩軍交戰的氣勢。馮峰的《十年一覺揚州夢》(一九六一)每幕開首與結尾,均以特效把畫面置於舞台布幔及柱廊之中,讓觀眾恍如置身劇場內觀看現場表演。

  《寶蓮燈》樂師駐拍攝現場

  吳回在《寶蓮燈》(一九五六)開創把樂師引入拍攝現場演奏,增加臨場感,票房高收。秦晚濤的《孝女珠珠》(一九六六)講述毫無粵劇根底的陳寶珠向林家聲和靚次伯學藝,反映當時舞台實況;靚次伯罕有地以時裝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在龍劍笙、梅雪詩版本的《帝女花》(一九七六),吳宇森補回了「上表」一折,令電影更貼近舞台原著。楚原的《李香君》(一九九○)鏡頭運用與粵曲節奏配合得宜,多處燈暗「幕下」以保留舞台味道。

  卓翔的紀錄片《乾旦路》(二○一一),記錄兩位熱愛粵劇藝術、自小以當乾旦為目標的青年,在尋覓理想的路上的跌碰。而《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一九六六)記錄了香港八和會館組織的華光寶誕匯演。

  以上電影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www.urbtix.hk;查詢節目詳情可電二七三九二一三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