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儲秀宮室內局部
自古人們對皇家宮廷生活充滿好奇,從古詩文戲劇,到如今影視、網絡。如唐代白居易《長恨歌》、講述西漢王昭君故事的元馬致遠雜劇《漢宮秋》,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清洪升戲劇《長生殿》。普通人尚且保護個人隱私,皇帝對宮闈之事,更是諱莫如深。於是民間只好猜測。但皇帝是絕無僅有的「小眾」,一時天下「唯予一人」。大家誰也沒當過皇帝,本是按常理的猜測,卻往往與歷史事實南轅北轍。總的看,從秦漢到明清,兩千年間宮廷生活,不能一概而論。/姜舜源 文、圖
具體說,清宮生活並不像外間想像的那樣不堪,也不像清宮戲那樣充滿戲劇色彩。通過康熙、雍正、乾隆等性格外向的皇帝的一些口諭、文字及所作所為,還是可以找到清宮生活的一些蛛絲馬跡;晚清太監、宮女入民國之後的一些回憶,也可以還原一些清宮史實;還有大量官書及機要官員的私家筆記,可以參考。清宮至今保留着康熙二十年(一八六一年),出差在外的康熙帝,寫給皇妃、公主們的滿文家書,信中親情洋溢、愛心爆棚,並非想像的那麼薄情寡義。
佳麗三千,馳騁想像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此話原來帶有濃厚的詩人想像成分,古籍文獻裏提到的並不多。且不說到底有沒有三千人,縱然有,大部分是宮女——服務人員。清康熙時官修《淵鑒類函》卷五十八,收錄南宋學者洪邁《容齋隨筆》說,自漢以來,帝王妃妾多達萬人,白居易《長恨歌》說「後宮佳麗三千人」,杜甫《美劔器行》說「先帝侍女八千人」,《新唐書》說開元、天寶時期,宮嬪大率至四萬人。這些說法虛虛實實,無法細究。近代思想家王韜《原人》(《弢園文錄》卷一)就天子三宮、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或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說,以及東漢學者鄭玄所謂「此百有餘人,一月之間,必使循環一周」等,提出質疑:「上古帝王如此縱欲娛情,殊不可信也!」總的看,這些書生似乎把後宮佳麗、侍女,與皇帝的老婆混為一談了;也不管他是在哪個年齡段,統統是每月一百人雨露均沾一遍。這大抵出於普通人的想像,在當事人卻是不堪重負。
「秀女」「宮女」,身份不同
隨着時代進步,清宮情況要簡單得多。宮中女子通過兩個渠道選拔:選「秀女」,對象是八旗官員家女兒,目的是備皇帝、皇家婚齡男子婚配;選「宮女」,對象是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奴僕)家的女孩子,目的是做宮中服務人員,發工資,最晚二十五歲出宮,以便人家女孩子結婚成家。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章乃煒輯《清宮述聞.儲秀宮》,錄《宮中妃嬪差務集錄》記載(《清宮述聞》,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七五○頁),光緒時慈禧太后居住的儲秀宮,有貴壽等宮女二十名,都是上三旗包衣等人家的女兒;慊張等「如意媽媽」(保姆)四名,「嬤嬤」(老媽子)十二名。這三十六人是慈禧的服務人員,與光緒帝沒有任何關係。有些宮女不滿服役年齡就被打發出宮。比如《內務府奏銷檔》記載,咸豐三至九年,儲秀宮先後交出未滿年限出宮女子十名。其中有五人是「因笨出宮」;三年二月蘭貴人(即後來慈禧太后)位下,是因病出宮一名。
咸豐皇帝即位時二十歲。據清宮檔案記載,到元年(一八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後宮中只有一位雲貴人,是咸豐帝做皇子時的侍妾。於是開始選秀女。由戶部主辦,行文到八旗各都統(八旗首長)衙門、直隸各省駐防八旗及外任旗員,將十三至十七歲的適齡備選女子,由族長層層上報到都統那裏,再匯總到戶部備案,於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內務府最終呈報咸豐帝。名單裏包括鑲藍旗十七歲少女蘭兒即後來的慈禧。
這次選秀女於二年二月完成,咸豐帝十一日傳旨,將他選中後給了名位和封號的女子陸續召進宮中。慈禧當時被封為「蘭貴人」,在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之下,常在、答應之上。同時入選的貞嬪即後來的慈安太后、雲嬪,於四月二十日進宮,而蘭貴人、麗貴人即電影《垂簾聽政》裏的麗妃,是五月初九日入宮。按清朝規章,皇帝與皇后為初婚,方舉行大婚禮,皇后乘喜轎由大清門入宮,其餘俱由神武門入宮。慈禧是貴人,只由一頂藍布小轎將其由神武門抬入宮中。後來她的兒媳同治皇后阿魯特氏以此挖苦她,說:「我是從大清門八抬大轎抬進宮的。」
咸豐三年,按例又選秀女。眾女孩哭泣不止,太監怒叱她們。其中一個女子大聲抗言:天下不靖,天子不謀將求帥,而猶留情女色,強攫民家女,幽禁宮中,以縱自己一日之欲,棄宗社不顧!咸豐帝聞言大驚,感慨良久,稱其為「奇女子」,將她指婚給某王公,並罷此次選秀,放眾女回家。
「紅綠頭牌」,無關後宮
從民國初年以來流傳清宮「綠頭牌」之說。說皇上吃晚飯時,太監捧上寫有妃嬪名字的「綠頭牌」,皇帝像如今在餐館點菜那樣翻牌子。事實上,皇權專制統治在清代登峰造極,所有政務均由皇帝親自處理,而不假手他人。比如明代總理國務的內閣,在清代弱化為辦理例行公事的衙門,雍正起另設「軍機處」,《清史稿》稱其「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軍機處無定編、定員,軍機大臣等都是奉命「在軍機處行走」,就是臨時值班,本職工作是什麼品級還是什麼品級,為的都是避免掣肘或制約皇權。對於自己的家事,他們自然不容別人插手了。清代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至於弱智到不記得自己有幾位老婆。
實際上,看看清東西陵每位皇帝「妃園寢」埋葬着幾位,就知道他生前有幾位老婆了:順治二十九位,康熙五十五位,雍正二十四位,乾隆四十一位。康熙、乾隆高壽,在位六十多年,這些老婆是不同時期入宮的,很多人無法與之偕老。與所有常人不同的是,生育後代是皇帝的第一要務,如果這方面積極性高,那是敬業。這方面還是康熙、乾隆祖孫二位表現不錯。康熙帝少年登基,一生育有皇子三十五人、公主二十人,共五十五個子女,在包括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在內的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排第一;乾隆帝育有皇子十七人、公主十人,排第二。康熙、乾隆等幾位強勢而且後宮人員較多的皇帝,甚至連崗位職責明確是「統攝六宮」的皇后,都長期懸而不設,僅指定皇貴妃、貴妃「暫攝」後宮事務,也是為保證自己的意志不折不扣地貫徹。要跟哪一位妃嬪在一起,這種絕對隱私,怎會假手於人呢?
清中期嘉慶後宮十四位,道光二十二位;清宮戲常見主角晚清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后妃十七位。他們的後宮生活顯然是獨立自主的。晚清同治、光緒比較弱勢,但他們的后妃分別只有五位、三位。翻來覆去這幾個人,根本用不着「翻牌」。
「紅綠頭牌」實際上是皇帝引見官員時所用。乾嘉時宗室成員昭槤《嘯亭雜錄》卷九「綠頭牌」:按規定,凡召見官員商討政務、引見官員當面考察,其名次排序,皆用粉牌書名,依次進見。王、貝勒,用「紅頭牌」,公以下,皆用「綠頭牌」,在牌上繕寫姓名、籍貫及入仕年歲、出師勳績等,以便上之觀覽焉。因為這些名牌常常利用皇帝用膳這公務間歇時間呈上,故也稱「膳牌」,但並非是菜譜。道、咸時人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說的更具體:凡是各省地方大員出現空缺,先由軍機大臣寫下官職,而空其名,要等待皇上御筆填注,決定引見。就是說,準備讓誰出任,用不着別人操心。凡是引見記錄在案備用的文武官員,吏部、兵部分頭把綠頭牌交給軍機,存放在專用的文件匣裏,隨時準備皇上調閱。紅頭牌、綠頭牌往往配合着寫有官員簡歷的《牌樣簿》一起使用。清代官方文獻、私家筆記,沒有把「綠頭牌」與妃嬪們聯繫起來的。當時的野史小說,也是說用來召見官員。《兒女英雄傳評話》第十八回:「出入衙門,便要走黃土道;驗看武弁,便要用綠頭牌。」
咸豐串門,慈禧遇喜
根據清宮內務府檔案的記載,咸豐帝把幾位選中的女子安排在儲秀宮中居住,有英嬪、蘭貴人、麗貴人、伊貴人、璷貴人、璹貴人、玉貴人等。按清宮規定,嬪以上屬「內廷主位」,為東西六宮中一宮之主。英嬪在儲秀宮女子中為主位,因此住儲秀宮後寢即現麗景軒,其餘則在東西配殿中居住,蘭貴人當時居後殿的西配殿。
蘭貴人聰明漂亮,很能博咸豐帝歡心。過了兩年,到咸豐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被晉封為懿嬪。當時整個後宮共有十人:皇后(即上文貞嬪、後來的慈安太后)、雲嬪、懿嬪、麗貴人、婉貴人、英貴人(即由英嬪所降)、容常在、鑫常在、明常在、玫常在。據晚清大臣、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和日記記載,慈禧入宮後一直居儲秀宮。又據晚清政壇名人趙鳳昌(晚號惜陰老人),轉述禮部侍郎李文田(號芍農)聽咸豐宮中太監講述:「西后(慈禧)先入宮,夏日單衣,方校書卷,文宗(咸豐帝)見而幸之,有娠,始冊封。」(《清宮述聞》,第七五一頁)懿嬪在夏天裏穿着薄薄的單衣,在宮中看書,時年二十五歲的咸豐帝來到儲秀宮,見了心中喜歡,遂幸之,於是懷孕。這是咸豐五年七月中旬的事情,與實錄記載脗合。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嬪生下阿哥一人即後來同治皇帝,咸豐帝當即發出朱筆諭旨:「懿嬪著封為懿妃。欽此。」
慈禧生同治帝時應在儲秀宮後殿西配殿,儘管在咸豐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她由貴人升嬪成為「內廷主位」,而英嬪卻在三年十月降為英貴人,已不是「內廷主位」。這可以從慈禧五十壽辰改造儲秀宮,將後殿西配殿命名為「猗蘭館」得到證實。猗蘭館典出《洞冥記》:漢武帝未誕時,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直下,入芳蘭閣。帝覺而坐於閣上,果見赤氣如煙霧,來蔽戶牖,望上有丹霞蓊鬱而起,乃改芳蘭閣為「猗蘭殿」。後來王夫人誕武帝於此殿。慈禧以此為典,顯然是表示自己誕同治帝於此,同時也與初入宮時蘭貴人的稱號以及她愛蘭的性格相符。
前清宮監,口述歷史
在宮中太監、宮女們眼中,宮廷生活沒那麼複雜高深和政治化。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訪問過不少出宮不久的太監,《清宮述聞》(第八一七頁)記錄,一位陳姓老宮監評論光緒皇帝,在一后二妃中為什麼獨愛珍妃:「皇后脾氣特別,瑾妃娘娘身體肥胖,惟珍妃娘娘美,又能討萬歲爺喜歡。」他認為這三位女子,只有珍妃娘娘差強人意,光緒帝也只好勉為其難了。
珍嬪於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升為珍妃,但剛過了十個月,就被慈禧太后降為貴人,比原名號還低一格。降的原因,慈禧太后懿旨稱是「干預朝政」和服飾「習尚浮華」。一時期人們說成是支持光緒帝戊戌變法,所以惹惱了慈禧太后。其實,戊戌變法在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並不在二十年。而恰恰在變法之前,光緒二十一年,慈禧太后又賞還了珍妃的皇妃稱號。
其真正原因,陳老太監說:「照例,皇上可以隨意宣召后妃,故萬歲爺常傳珍妃娘娘。那時,皇后住鍾粹宮,珍妃娘娘住景仁宮,瑾妃娘娘住永和宮。皇后聽得珍妃娘娘常常入侍,心大不悅,常於老佛爺面前告訴。」光緒帝住在西六宮南邊的養心殿,這三位住處都在東六宮,隔着乾清宮大老遠天天請珍妃。瑾妃是珍妃的姐姐,也就不計較;皇后是慈禧太后娘家侄女,豈能嚥下這口窩囊氣,就跑到姑姑面前投訴。可是老太后也不能明目張膽干涉人家夫妻們的私事啊,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教訓他們兩人。實際上還是夫妻們感情問題,這倒與尋常百姓家並無二致。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