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仁山的大尺幅書畫作品,是「廣納百川」展覽(第二期)重點展品之一。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金禧特展「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現正舉行,展出逾四百件(套)貿易瓷器及相關文物,講述明清時期中歐海上瓷器貿易的歷史。
現場六個展區「東方奇遇」、「繁會瓷國」、「瓷器製運」、「泛海逐波」、「萬國風尚」、「瓷韻悠長」,從不同角度介紹中外瓷器貿易的故事,以及貿易背後的歷史。策展人王冠宇悉心整理史料,以實物展示配合文獻記載和歷史圖像的方式,呈現重構了瓷器由設計生產、運輸貿易,到進入海外市場發揮不同功能的進程,引領觀眾穿越時空。
王冠宇說,整個展覽從最初暫定的一百多件(套)展品,在策展過程中漸漸增加至目前展出的四百多件(套),希望能以更全面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在明清時期的瓷器盛世。自十六世紀起,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國家陸續東來,打破地域隔閡。瓷器成為貿易貨物以來,其用途、形制均隨時代發生變化。在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方珍奇中,瓷器因潔淨瑩亮的特質與精美裝飾,成為日用及陳設首選,備受追捧。迅速擴展的海外市場,促使中國瓷器的設計及製作呈現出空前的多樣性。明清外銷瓷的種類、形制與裝飾風格,如是次展出的餐飲用具所示,與其在不同地域及文化中所發揮的功能息息相關。
「東方奇遇」講述十五世紀末,歐洲人循新開闢的航路來到東方,開啟中歐瓷器貿易的歷史;「繁會瓷國」以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福建漳州等地窰場為海內外市場而製的陶瓷器為代表,展示歐洲人東來前,明王朝已趨繁盛的手工業及經濟活動;「瓷器製運」以外銷畫為媒介,引領觀眾認識中國古代瓷器製作、運輸及貿易等重要環節;「泛海逐波」展示了文物館館藏的沉船出水陶瓷器;「萬國風尚」講述明清瓷器如何隨時空流動擴展,發展成為影響世界的中國風潮。「瓷韻悠長」便於理解中國瓷器對世界製瓷業發展的獨特貢獻與深遠影響。
「廣納百川」展逾70組清書畫
此外,同場舉行的「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第二期(清代篇),匯集逾七十組繪畫、書法及碑帖等精選作品,展示了廣東的文藝創作高峰和其時盛行的士商雅集鑒藏文化。該展覽由何碧琪策展。
「廣納百川」展覽(第二期)從「文藝世紀」及「風滿筠清」兩部分講述廣東書畫的發展與傳承。展期內,中大文物館還會舉辦網上講座,邀請專家深入講解。
圖片: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參觀資訊
萬國同風:全球化浪潮中的明清外銷瓷
日期:即日起至明年4月24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I及IV
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第二期)
即日起至12月19日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Ⅰ及Ⅱ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費用:免費入場
網址:www.artmuseum.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