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修復全然急不得

時間:2020-06-28 04:23:25來源:大公報

  圖:專訪當日,郎翠妍展示為油畫「診斷」過程\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這邊廂,吳冠中百年誕辰展在香港藝術館舉辦得如火如荼,那邊廂,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郎翠妍向記者講起吳冠中油畫修復過程。「吳冠中及其家人捐贈給香港藝術館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出現特別殘破的問題,只是存放久了,紙張難免會發黃,顏料色彩也有可能凸起或者脫落。修復前,很多時候,我們會對油畫進行『問診』,通過顯微鏡和紫外線燈在油畫上照一照,看看哪些地方出現了污漬或斷裂,以及這些缺憾未來會否繼續惡化下去。」郎翠妍表示。

  專訪當日,她及其團隊同事正在修復吳冠中的手稿《太湖草》和《插秧》,「手稿的紙張經年累月就會出現黃色的水漬,我們需要用到去除水漬及黃斑的透明凝膠貼在污漬處,一遍又一遍吸乾畫中水分,有時候一做就是幾個鐘頭,完全急不得。」

  郎翠妍介紹:「這些都源自油畫的自然老化,我們的修復原則是盡量不要破壞或影響畫作本身的特色,動手之前也要制定詳實的修復/複▊方案,出具報告。修復需要遵循三大原則:可逆性、可識別性和最小干預。之所以需要可逆性,是因為未來有可能出現更為先進的修復技術,保證現在做的修復材料都可以去除;可識別性說的是修復痕跡需要能在紫外線燈下顯出原形,令之後的研究者可以分得出哪一部分是作品原有、哪一部分屬於修復,以便更好地研究。」

  雖不懂繪畫技法,卻可以做一位很好的修畫人。

  當記者問及她為何從一個理科生轉去做油畫修復時,對方帶記者在紫外線燈下看一看,赫然發現原來吳冠中在畫《西遞村》時有過修改,即原本畫了一處,後來自覺有了新想法,就又在上面覆了一層厚厚的油彩,而這種改動,觀眾看不到,只有修復師才知曉,「這就是我感覺最有趣的地方,未來我們也會考慮將類似這類型的發現告訴吳冠中藏品研究員,令大家都能更多地了解這位藝術大師的創作理念。」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