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冷知識提升閱讀熱情\胡一峰

時間:2020-11-09 04:23:17來源:大公報

  科技史類圖書,容易嚴謹有餘而趣味不足,或為了追求輕鬆而喪失了應有的高冷。所幸的是,《中國蠶桑、絲織的產生、發展與西傳》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嚴謹的史學述論中,加入了恰到好處的冷知識,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

  比如,關於種桑技術。書中講到,周代除了種有自然形態的喬木桑外,已使用「髡頂法」培植出高幹桑、中幹桑和低幹桑。為了說明觀點,作者引證了戰國銅器上幾幅不同的採桑圖。有的圖上,採桑女子坐在桑樹的枝丫之間採摘桑葉;有的圖中,桑樹高與人齊,女子站在地上,伸手就摘到了桑葉。簡潔有力的線條,略帶誇張的構圖,讓人直觀地看到桑樹高矮之不同。同時,作者還對一些舊有的觀點提出了商榷。比如夏鼐認為戰國銅器上低矮的桑樹,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地桑」,但本書作者認為,地桑乃是一種灌木桑,沒有樹幹;進而指出,近代的「廣東桑」就是「地桑」,主根不發達,或無主根,支根特別發達,不深入底層而向四周伸展,須根也很多。

  這體現出作者搜羅資料之齊備與細緻。這一點,也體現在其他方面。以絲綢傳入希臘為例,作者先是表示「絲」在希臘文中作Ser,bne(賽爾)。最先提到此字的阿波羅多路斯說,大夏王尤提德謨斯在公元前220年左右遠征「絲國」,這個地方被認為是當時居住在伊塞克湖附近的某個民族,他們因為承擔中國絲綢轉販中間人的角色,故有此名。接着,作者引用考古材料說明,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古墓中曾出土中國絲綢。然後,進一步提出「古希臘藝術品服飾造型更突出地反映了中國絲綢傳入希臘」。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雕刻品《阿芙蘿迪蒂的誕生》(Aphrodite;另有譯作「阿佛洛狄忒」)以及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製象牙版,表現的阿芙蘿迪蒂都穿着一種輕薄服飾。古希臘的衣料主要是亞麻布和毛呢,質地厚重、不透明,這種能顯示出透肉效果和多層褶皺的衣料,應該就是絲綢。

  說到絲綢質地,書中講到唐代絲織技術之高超時,又介紹了一個故事:唐代當時有位阿拉伯富商,在廣州拜會一名為宮廷選貨的宦官。商人老盯着宦官的胸口,宦官問他為何如此。商人說,你雖然穿了兩件綢衣,但我還能看到你胸口上的黑痣。宦官聽後大笑道:我穿的不是兩件,而是五件。面對商人的驚訝,宦官又說:總督穿的絲綢,比這還更美、更出色。這樣場景化的描述展現出令人神往的大唐氣象。

  美國史學家希提說:「絲綢是中國贈給西方的最早的華麗禮物」。潔白的蠶繭、炫麗的絲綢,不但象徵人類文明的成果,而且鋪設了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走向更大共同福祉的道路。回顧絲路上的文明史,不但給當代人以發展的智慧,也有助於鼓起前行的勇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