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春秋時期楚靈王偏愛細腰之人,宮中臣子、侍從為迎合其審美,極端節食束腰,最終導致滿朝文武餓殍遍野。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揭示了上位者個人偏好被無限放大後對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侵蝕。
近日發生在內地某市的商戶牌匾「禁色令」鬧劇,可謂這一歷史劇本的現代翻版。市場監管部門以當地主政官認為「紅色太艷、藍色太俗」等主觀審美為由,在缺乏法律依據與民主程序的情況下,強行統一店招牌匾色彩,以至出現了連鎖品牌的標準色被迫更改、醫院的紅十字標誌被塗成綠色等荒誕景況。商戶們不僅承受了經濟損失,經營自主權也受到侵害,一時引發輿論巨浪。
商舖招牌是商戶招攬生意的「名片」,標誌性配色也是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合乎公序良俗,招牌使用什麼顏色,屬於經營者的合法權利,理應得到尊重和保障。香港街頭就曾因布滿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而聞名遐邇,這些店招色彩斑斕、風格各異,不僅沒有因所謂的「艷俗之氣」遭到詬病,反而成為「東方之珠」繁華夜景的標誌性視覺象徵。
可惜內地某些地方的管理人員,對「千店一面」的整齊劃一總抱有迷之執著。一句「口頭通知」,招牌就得「改頭換面」,權力之任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楚王宮中「束帶緊腰、日食一餐」的鬧劇何其相似?
如今,雖然迫於輿論壓力,出台「禁色令」的當地政府負責人已被免職處理,但要打破「拍腦袋」決策怪圈,不能止於個案糾偏,更需系統性修正治理邏輯。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用法治約束主觀意志的氾濫,才能避免「餓死細腰」的古代寓言在當代社會改頭換面地重演。當城市的天際線不再被權力審美強行調色,經濟的內生活力與文明的多元光彩才能真正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