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筆耕的收益\胡一峰

時間:2025-02-26 05:02:16來源:大公报

  寫作又被稱為筆耕。翻讀閒書時,我順手記下了一些文人的經濟賬。金庸二十多歲時創編《太平洋雜誌》。在這本只出了一期的雜誌上,他把翻譯《基督山伯爵》的計劃廣而告之,介紹說這是「西洋流傳最廣的小說」。該書第一冊定價為二百五十元,預約八折,批銷六五折。這個價格可不低,要知道,當時金庸的月薪只有五十元左右。

  就像地裏長莊稼也長果樹,稿費之外,審稿費也可歸入筆耕收益之中。後者有時較前者更為豐厚。八十年代,文學史家陳子展一篇寫《詩經》的文章將在《中華文史論叢》發表。刊前,請朱季海審稿。文章稿費四十元,審稿費則為八十元。朱季海是當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很受老師看重,譽為「千里駒」。

  寫到這裏,想起另一位章門弟子魯迅。前些日子重訪北京阜成門內的魯迅故居。當講解者說到魯迅買下連同翻修此處房子花了銀元二千時,在場者驚嘆不已:當年的文人收入真高。沒錯,民國時期的大文化人如魯迅確屬高收入階層。根據魯迅日記推算,一九二三年他的收入不少於兩千零九十二元,其中包括了教育部的薪水,北大、北師大等校兼職,版稅、稿費等;一九二四年則不少於兩千一百六十八元。一年收入即能在北京置業安家,這是今天絕大多數文化人絕不敢想的。

  當然,如今亦有筆耕富豪。中國作協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達到五點二億人次,網絡文學二○二三年營收規模約三百四十億元。所謂「鍵盤一響,黃金萬两」,訂閱打賞、版權銷售、廣告和衍生品等共同堆成了網文的高額利潤,造就了不少版稅過千萬甚至過億的作家。科技給文化人開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讓辛勤在互聯網這塊新田地的筆耕者得望前賢項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