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灣區聽雨/非遺賀歲\黎 園

時間:2025-02-06 05:02:15來源:大公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當春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二五年春節更有了特殊意義,成為首個「非遺春節」。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廣州、香港、佛山、澳門等地,非遺文化在新春期間大放異彩,帶來一場場文化盛宴。

  深圳的沙頭角魚燈舞,傳承三百餘年。中英街沙欄吓村的村民手持魚燈,在暗夜中穿梭。他們模仿魚在水中的動作,讓魚燈活靈活現,展現着客家漁耕文化。盞盞魚燈,恰似辛棄疾筆下「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中的星辰,照亮了春節夜,承載着人們對海洋的敬畏與對生活的嚮往。

  千年商都廣州,「行花街、逛花市」的習俗讓城市沉浸在喜慶中。二○二五年增城區花市從臘月二十持續到正月初一,還有佔地廣闊、燈景豐富的粵港澳大灣區燈會,匯聚大灣區城市文化元素,讓人們置身夢幻燈海。

  香港的舞麒麟,鼓樂聲響徹大街小巷。舞者身着鮮艷服飾,讓麒麟在跳躍翻滾間盡顯靈動。這不僅是表演,更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佛山作為嶺南文化發源地,彩紮獅頭工藝聞名。春節期間,醒獅表演熱鬧非凡。色彩斑斕的獅頭在舞者舞動下,時而昂揚,時而低伏。「獅躍龍騰歌盛世,民安國泰頌華年」,醒獅是佛山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憧憬,彩紮獅頭工藝與醒獅表演相得益彰。

  澳門的媽閣廟,作為澳門最古老廟宇,見證數百年變遷,春節祭祀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人們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闔家安康。同時,澳門大街小巷張貼春聯、門神,中式裝飾與葡式建築相互映襯,盡顯中西合璧風情。

  在這個特別的非遺春節,大灣區各地非遺文化跨越地域界限,共同奏響傳統文化的和諧樂章,讓人們在感受非遺魅力時,更加堅定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