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西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句子,上學寫作文時那是可以得高分的金句。如今,愚也自認了,進步的雄心也早就熄滅了,所以這「藥」也好,「梯子」也好,是用不上的了。
對於多數人來說──生活,其實就是不斷尋找生活下去的依據的過程。總有各種不如意,讓那種無力感日復一日糾纏不已。此時,讀書可就派上用場了。
過三十歲生日時,我心情是很糟的。達觀的朋友覺得這只不過是人生的「三年級」而已。而我則覺得這是和青葱歲月的鴻溝式告別。直到突然在書店撞見山本文緒的《31歲又怎樣》,突然就像被打通任督二脈一樣通透起來。其實,那本書寫的都是都市OL,具體內容現在也記不清了。但就是封面上的幾個字,竟然就有治癒之效。
後來,又稀裏糊塗來到東京。自然,親戚朋友們都會傳教士般囑咐「多接觸人啦」「早點融入當地生活啦」等等。這讓我每當待在屋子裏時,就有一種辜負信任的自責。幸虧,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裏這樣寫:「我獨自一人根本沒法在東京街頭瞎逛,所以才不得不整日窩在家裏。」你看,太宰治都這樣呢。我從此便心安理得地「宅」着。
不過,「宅」着也有苦惱。「舒服不如倒着。」長時間躺在床上,又有了新的負罪感,畢竟這是懶惰的直觀標籤。但當某一天,在阿摩司.奧茲的那本《我的米海爾》讀到下面這句話,我又釋然了:「我喜歡躺在床上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討厭作出決定。」
這些話,可能也會從某個頭腦睿智的老師或朋友嘴裏說出來。然而,那些印在白紙上的文字、字母、符號,卻有着更令人信服的魔力不是嗎?所以說,讀書,是一座「藉口」的礦山。繼續開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