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放榜的時候,自媒體上各路段子手粉墨登場,創作許多高考查分的搞笑短視頻,聲情並茂演繹着從700+到100+的人間百態。刷着這些視頻段子,不由讓我有「想當年」的感慨。我高考的年代不要說短視頻,連「視頻」這個名詞也還不存在。高考查分無網可用,途徑唯二:其一,當地報紙用幾大版刊登全省考生分數;其二,電話查分,這比報紙更方便。報紙出得晚,但依然很重要,因為從報紙的大榜才能知道自己的省內排名情況。而對於填報志願來說,排名比分數更有參考性。每年高考放榜時,我都看到有人晒記錄了自己考分的老報紙,發黃的榜單述說着青春的故事。
中國自古重考試,發榜不但是士林大事,還塑造地方文化。記得浙江蕭山有一句諺語「無來不放榜」。「來」指當地大族來氏。在宋以後的科舉考試中,據說來姓考生必居榜中。明清時期來氏家族還有「一門二十四進士」的佳話。
在古代,放榜還擔負了相親職能。不過,當時只有男子才能參加科考,這「相親」是單向的,僅指擇婿,至於「女駙馬」只是戲曲故事罷了。比如在唐代的上巳節,新科進士匯聚曲江池畔,參加曲江宴,「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皇室貴族都會出席,順帶挑女婿。善寫愛情詩的李商隱就是在曲江宴上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選作東床的。
宋代讀書人地位更高。王安石《臨津》詩裏寫的「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正是放榜之後大家爭看高中者的景象。其中不乏「榜下捉婿」的豪門大族,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裏就有眾人圍着中舉者爭相定親的場面。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絕非虛談。
隨着清末廢止科舉,這種景象早已消失。不過,從高考查分帶起的一波波熱度中,仍可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崇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