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過眼錄/並不「灰色」的理論\劉 俊

時間:2024-06-25 04:03:12來源:大公报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歌德在《浮士德》中寫到的這句話,常被用來說明理論的呆板和乏味:在生命的勃勃生機和變化萬端面前,理論的抽象性確實顯得有點灰頭土臉──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我最近讀到一本法國理論家利奧塔爾(Jean-Francois Lyotard)寫的《後現代狀態》,就覺得理論並不「灰色」,而是很有活力。

  在書中,利奧塔爾開宗明義告訴讀者「此書的研究對象是最發達社會中的知識狀態」,他用「後現代」來「命名這種狀態」。在利奧塔爾看來,隨着後現代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兩個主要功能── 研究與傳遞──受到影響,「研究」功能的理論範式來自控制論,而「傳遞」功能則由於「信息機器的增多」而影響了知識的傳播。在此情形下,知識開始帶有「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商品的關係」所具有的「價值形式」,知識「不再以自身為目的」,而是為了「交換」。

  作為「首要生產力」的知識,其商品化在信息社會/後現代社會中顯得尤其重要,因為知識具有「信息商品形式」,它將為「工業和商業戰略」開拓新的領域,在此情境下,知識被投入「流通網絡」,像貨幣一樣成為「用於支付的知識」和「用於投資的知識」,即「一方面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而用於交換的知識,另一方面是為了優化程序性能而用於信貸的知識」。

  知識的商品化屬性應該不是在「後現代」時代才出現的,但利奧塔爾發現了知識在「後現代」「語境」下其商品化和唯利化屬性,會對此前的「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模式形成衝擊,這種衝擊所帶來的後果,就是「知識的商品化」和「交流的透明性」一同出現,並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商業行為,美國政府已無法對它具有絕對的約束力。

  對後現代社會中知識的商業化屬性論述只是《後現代狀態》中的一個方面,通過這個方面,已讓我覺得利奧塔爾的這個理論並不「灰色」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