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文日常/蘭亭裏的「薩烏達德」\米哈

時間:2024-04-01 04:03:09來源:大公报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多位文人雅士與自家子弟,齊聚於會稽山陰的蘭亭。當天,參與這場盛會的有謝安、孫綽、支遁、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共四十餘人,史稱「蘭亭集會」。

  眾人坐在曲水之旁,各抒己懷,飲酒賦詩,而王羲之也寫成了《蘭亭集序》。原本,王羲之與眾人一起享受山水春色,沉醉於大自然的麗日暖風,故言「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然而,王羲之心念一轉,突然想到曾經歷的美事、樂事,轉眼間便成為過去的事情,隨即感傷起來,寫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每當讀到這裏,我總會想:有沒有一個妥當的情緒詞彙,可以準確描述王羲之如此的感觸呢?這既不是懷想,也不是單純的憂鬱。後來,我終於找到了這一個詞彙──薩烏達德。

  「薩烏達德」(saudade)不是一個人名,而是葡萄牙語的一個情緒詞彙,表達了一種因失去了關心或喜愛的某事或某人而產生的複雜情感,這情感既有渴望又有憂傷,既指向過去的美好又涉及當下的渴求。

  據說,葡萄牙人慢慢體會到「薩烏達德」(當時的拼寫是soidade),是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一艘又一艘的船舶,載運船員從里斯本的港口揚帆而去前往充滿未知的目的地,而留在原地的親人只好眺望海平線,渴望船員的返航。

  當時,吟遊詩人唱起了這一份感傷,開始唱到「薩烏達德」一詞以表達思念遠去的人,又留戀昔日快樂。在一九一二年,貝爾(Aubrey Bell)在《在葡萄牙》(In Portugal)一書則寫道:「著名的詞語『薩烏達德』在葡萄牙語中是對於不存在或曾經存在的事物的一種模糊的和持續不斷的願望,對過去或未來都不一定存在的事物,但並不是對於現狀的不滿或強烈的痛苦悲傷,而更像是在懶散做白日夢。」

  若我們懷着「薩烏達德」的心情來重讀《蘭亭集序》,會否帶來不一樣的讀後感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