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文日常/不忘自己是隻「牛虻」\米 哈

時間:2024-03-26 04:03:12來源:大公报

  我們曾經談到,學問來自好奇,好奇來自於自覺的無知,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式的無知」(Socratic ignorance)。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知不是無法避免的,但要將無知轉化成真理與智慧,那必須要先認清楚自己一無所知,並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知道」與「不知道」的事。那就是「從夢中甦醒」的一刻,也是「知識德行」(epistemic virtue)的開端。

  當蘇格拉底從夢中醒覺,便成為了一名提問者,也就是當時雅典人所討厭的一隻出了名的「牛虻」。這「牛虻」整天煩擾他人、質疑他人,但同時從這些質疑之中,探索學問,也得到了一些知識。於是,「牛虻」也就成為了老師。

  蘇格拉底從「牛虻」成為老師的故事,是我對自己作為老師身份的一個提醒,提醒我:老師是一名有自知之明的提問者,是一名喚起他人好奇的「牛虻」,而不是拒絕聆聽、自命不凡的權威。

  唐代文學家韓愈便在名篇《師說》寫道:「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引用孔子的話,指出「聖人無常師」的說法,並談到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還要賢能,因為理解知識或真理可早可晚,而學術與修業也是各人各有專長。

  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以至韓愈,都相信教育之重要,而《師說》一篇,既勉勵學子,又提醒老師,記得不恥下問,虛心學習,新進後輩可以超越前輩,而資深前輩也應積極培育後學新人,教學相長。

  其實,「聞道有先後」,除了知識與真理,還有禮貌。每當我到訪不同中學主講,眼見台下學生專心投入,反而全場最大的噪音來自老師之間的聊天時,我便會想起韓愈的教導,也會想當下說一說蘇格拉底的故事。

  想起自己是一隻「牛虻」,那更有了自省:我的演說既然只吸引到學生,卻無法提起老師的興趣,實在是我的不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