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長什麼樣,這個問題說到底是無解的。古代沒有照相機,中國傳統繪畫又不以逼真為追求,傳世畫作上那些古人到底是不是本人的真實相貌,難說得很。
當然,傳記在古代就很發達,但古籍描繪的名人容貌注了多少水,只有作者清楚。而且,我們的文化信奉「相由心生」,有時候又反過來,以人的德性秉性地位反推其長相,比如那些個聖王大哲,總得有些「異像」才過癮。
形象最多變的古人可能是孔子,除掉那些明顯不靠譜的記載,他的特徵有:頭頂下凹、四周隆起,腦瓜子像個盆地,「生無鬚眉」,這臉上多少有些慘淡,「耳露輪,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齒」,又是面部皮膚不太夠用的樣子,總之,長相不夠俊美甚至有點兇兇的。唯一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是個子高,蘇軾《戲子由》中說「宛丘先生長如丘。」
傳世的畫中,託名唐代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像》、宋代馬遠的孔子像、明代吳彬的《孔子杏壇講學圖軸》,呈現給我們的孔聖人形象大不同。尤其馬遠畫裏的孔子身形瘦削,清鬚數縷,像個教書先生,但壽額高聳,又似南極仙翁。所謂吳道子手筆的那幅流傳更廣,幾乎是孔子的標準像,其端臂拱手的形象甚至成為比容貌更重要的識別標誌。
我上中學時,教室外的走廊上掛着李時珍、祖沖之的像,多少年來,我一直以為畫中就是兩位科學家的本來面目。後來翻閒書才知道,這兩幅像乃是畫家蔣兆和之手筆。
當年,蔣兆和受命繪製李、祖二人之像,苦於沒有畫像資料,便以京城名醫蕭龍友、科學家竺可楨為模特兒,參以古籍記載,畫成李時珍、祖沖之,被廣為認可,可見蔣兆和畫藝奇高,無中生有,應節合拍。他創造的形象容貌雖「假」,卻符合人們對兩位科學家想像之「真」。而這也提示我們,畫或看古人長相主要看氣質,獲得想像和共情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