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人人都知道竹笙好吃,卻不知往前追溯,到它的「胚胎」竹笙蛋這裏,才稱得上另外一種美味珍饈。
乍一看「竹笙蛋」這三個字,可能會以為它中了什麼魔法,難不成還會下蛋?其實所謂的竹笙蛋,就是處在胚胎當中,還沒發育完全的竹笙。作為「菌中皇后」,襁褓裏的竹笙其貌不揚,隱藏在林子深處,深褐色的圓球,確實像隻雞蛋。等生長期到了,在壓力的作用下,一端就會裂開,菌蓋把殼撐開,菌柄迅速生長,直到成熟。整個過程好像小雞仔「破殼而出」,帶着一點萌態,還有饕客們對它的嚮往。
竹笙已經很鮮美了,可想而知竹笙蛋的江湖地位,很多高價素食餐廳會把它當做秘密武器,「殺」來客於無形。因為沒有完全長成,竹笙蛋幾乎囊括了哥哥姐姐們的全部優勢,再加上兩分稀有,三分細嫩,剩下五分,就是讓人眼睛一亮的營養值。書上言之鑿鑿,二十四種氨基酸、八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果有哪位乞求長生的皇帝在世,大概也會高價求之吧。
這樣看來,還是現代人幸運,雖然價格不菲,好歹可以吃到。跟成熟竹笙相比,竹笙蛋網紋更小更密,口感要絲滑細緻很多。可炒、可燉、可紅燒,目的都是留下一身精華。如果對手藝自信,煎的更妙,配個蘆筍尖,再上一層樓。一口下去鮮香脆嫩,恐怕只有吃過了竹笙蛋,才會知道「脆」也能發展出幾個層次,有的是剛正不阿跟牙齒碰撞,有的是「見人下菜碟」,起了一點狀態就塌,唯有竹笙蛋的脆,是有風骨的,能順着自己的身段,既保留了本心,又多出一份調和的遷就。轉念一想,如果做人也能這麼有技術,大概也會成為某個「炙手可熱」的顯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