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機會欣賞了音樂劇《幸福窮日子》首演。兩個小時的演出結束之後,走在寒冷的雨夜,心中卻是暖暖的。
《幸福窮日子》是我第一次看到以新移民、特別是新移民青少年作為主角的音樂劇作品,既貼地親切又耳目一新。中二女生黃志芬與弟弟,為了更好的生活跟隨父母離開故鄉,移居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首先迎接他們的,卻是城市高物價帶來的生活困窘以及新移民身份帶來的歧視目光。
作為香港本地製作的音樂劇,《幸福窮日子》並非「大製作」,但在台前幕後一眾創作者的用心演繹之下,並不複雜的故事綻放出相當優秀的舞台效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對女主角內心世界的演繹:舞台右側,女主角以獨唱演繹內心世界;舞台左側,六位演員則以慢動作演繹現實世界中同步發生的事情。精髓就在於「慢動作」,一方面以直觀方式表現出「現實中短短一個瞬間,就足以在一個人的心中掀起巨大的波瀾」;另一方面,雖然我們在影視作品中早已對慢動作見怪不怪,但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眾演員不但以極高的肢體控制力「實時」表現慢動作,更能彼此互動有來有往,真是會嘆為觀止、拍爛手掌。
《幸福窮日子》改編自阿濃所著的同名小說,演出結束之後我買了一本表示支持。翻閱之下,才知道這是一次頗有意義的「互動寫作」:作者與十多位中學生互相交換他們對貧窮的書寫,有五組被選出印在書中,一邊是中學生用略帶稚嫩的字體,講述自己經歷過關於貧窮以及如何面對貧窮的經歷,一邊是阿濃自己對兒時貧窮的記憶。這一場跨代的對話,文字簡約卻意蘊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