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反串角色\輕 羽

時間:2022-11-30 04:25:15來源:大公报

  友人是一位學者,近日進行文化研究時發現一幀珍貴剪報:一九三七年九月二日,香港發生「丁丑風災」,傷亡嚴重,哀鴻遍地。當年沒有電視台舉行籌款節目,卻有粵劇界發起賑災義演,自九月四日起一連五日在高陞戲院演出粵劇。根據報章的廣告顯示,首天演出的是《反串六國大封相》,當年粵劇界的創意可想而知。

  表演藝術的「反串」,即是男女演員扮演相反性別的角色。根據當年剪報刊載的演員表,較受注目的角色包括由旦角關影憐飾演「坐車」的公孫衍、上海妹飾演「六國王」之一、唐雪卿(即唐滌生的堂姊)飾演「六元帥」之一;廖俠懷飾演「羅傘女」、新馬師曾擔任「過場車」,最後更有薛覺先擔任「正車」。演出形式,可謂一時無兩,成為佳話。

  從現代文化而言,性別轉換是學術研究議題,本欄不敢班門弄斧。追尋表演藝術的源流和發展,「反串」角色有其根由底蘊。西方希臘戲劇創始之時,角色都由演員戴上面具扮演,即使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員擔演。香港演藝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創校初期演出《伊狄帕斯王》,便由男演員飾演王后,藉此重塑昔日希臘劇的原貌。

  香港粵劇是最地道的表演項目,與廣州和佛山的粵劇一脈相承。粵劇初期都分開男班和女班,故此所有花旦都是男花旦。為了迎合觀眾要求和緊貼時代發展,香港於一九三三年正式出現男女班,自此演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本身合適的行當演出。漸漸下來,「坤生」(即是女性扮演生角)的數量與日俱增。其中一個原因乃是劇目大多為「鴛鴦蝴蝶派」的言情戲,由女演員扮演風流倜儻的生角,與同樣是女演員擔演的旦角,二人眉目傳情之間更見深情。此外,最重要是當時社會的觀眾群,大多是勞動階層的年輕女性,她們對「坤生」偶像更加大力支持。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