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師者別解\胡一峰

時間:2022-09-19 04:24:38來源:大公报

  今年教師節和中秋節「雙節合一」,據說,這樣的情況,一個世紀只會出現三次,因此,給人的儀式感也是雙倍的。教師是神聖的職業。中國人尤其重視老師。「天地君親師」,老師是植入中華文化宇宙觀和倫理觀之中的。那麼,老師的作用何在呢?韓愈的解釋或許最為經典:「傳道受業解惑」,三個層面包括了知識的傳授,也包括了價值的傳承。

  這些年,師生矛盾甚至衝突的新聞,時有所見,令人憂慮。學生埋怨老師把自己當苦力使喚,老師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於是,在學期間,師生仿若仇敵、互相提防,畢業之後,更是形同陌路。今日的中國社會雖已和過去很不相同,但師生關係仍是最重要的社會紐帶之一。重新調正和拉緊這根紐帶,我以為,除傳道受業解惑外,尤應注重情感層面。

  現今的社會,知識傳遞方式發生巨大改變。課外培訓、在線教育、慕課等,衝擊着傳統的課堂教學,尤其是知識付費平台的興起,增強了知識的商品化程度。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商品買賣拒絕摻雜情感因素,因為那樣會破壞公平交易的規則,甚至傷害市場生態。教學活動一旦被看作你買我賣,那麼,錢貨兩訖之時,交易也就自然結束。很難想像,你會在樓下小賣舖老闆身上付出感情,雖然幾乎每天都會和他有所交流,而如果真的產生了感情,也必定不是出於從他那裏買了一支牙膏或一包泡麵。

  當然,教書作為一種職業,本就不能完全否定經濟因素。君不見,孔子收徒還要幾條乾肉做束脩。然而,「師道」有乾肉之外的東西。師生這個共同體至少應包括知識傳遞、價值認同和情感溝通。而情感溝通不但是價值認同的前提,而且在知識傳承中起着潤滑作用,人文學科尤其如此。因此,化解當下師生關係的困境,要害或在於想辦法增加親近感,使教學增加一些情感濡化的成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