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剛剛做了父親的魏博士,日日歡天喜地,整個人像是上了發條,工作上勁頭十足,放工後更是一切圍着孩子轉──不是立即回家抱孩子,就是在給家裏添置各種嬰兒用品的路上。雖然夜夜起來哄寶寶讓他的黑眼圈越來越嚴重,但他樂此不疲。他跟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養兒養兒,親力親為才親嘛。」魏博士的太太也是我的好友,她悄悄地跟我抱怨:工作上頭腦清醒的老魏,到了算自家賬就開始犯迷糊,你看,花了錢請月嫂,卻讓月嫂樂得清閒。
可是最近,魏博士開始眉頭緊皺:和太太一起給孩子謀劃「教育路線」,聽了無數場專家講座,卻是越聽越迷糊。魏博士和太太都是從內地到香港讀大學,畢業後留港工作,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了。他們雖然對香港教育體系有一定了解,但畢竟自己不是在香港出生和長大,也沒有接受過香港的初等教育,所有的「了解」都是隔靴搔癢。夫婦倆都是博士,用倒推原理得出了結論:娃娃的培養,要從親子班抓起。親子班,幼稚園,幼兒園,小學,中學──前一個,很大程度上決定後一個。「讀國際學校還是本地的學校?沒有想好。所以,就不知道親子班該上哪一家。」
除了無法做決定讓他煩惱,「太太群」裏狂轟亂炸的信息,同樣讓他煩惱不已:「老婆拽着我加了不下十個微信群,都是討論孩子擇校的家長,感覺這些群討論各種話題,到最後都成了實現家長擇校理想的方法和途徑的大比拼,百花齊放,開銷不菲。可是,這怎麼可能是問題的關鍵呢?」
魏博士到底是魏博士,他雖然煩惱,但到底清醒:「孩子最終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幸福的人,而不是拚家庭的人。」說到這,魏博士的小煩惱似乎真的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