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日本書目療法學會的會長寺田真理子的《療癒身心的書目療法》一書,說到「書目療法」的遠古由來。
話說,在古希臘底比斯圖書館,門上便寫着「療癒靈魂之地」。到了十六世紀,因《巨人傳》而聞名的法國作者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原來也是一名醫師,而他「在開給患者的處方箋上,總會添上一筆文學書名」。
到了一九三○年,書目療法的官方歷史開始,始於梅林哲(Menninger)兄弟的成果。當時,哥哥卡爾.梅林哲出版了一本題為《人類之心》的精神科醫學專書,卻意外地成為了賣出二十萬冊的暢銷書。弟弟威廉.梅林哲見此,認為是因為「一般人可以活用本書來解釋自己的煩惱」。因此,他花了五年時間,研究「將閱讀材料作為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治療處方」,而它的研究成果便成了書目療法的重要史料。
長話短說,今時今日,書目療法已經在不少國家或地區廣泛使用。舉例,位於美國曼哈頓市中心的「小說中心」(The Center for Fiction),其書目治療師會針對前來諮詢的求助者開出每個月一冊,一共十二冊的書籍作為處方,書單全部都是小說,內容大多與求助者的遭遇類似,藉此讓求助者與主角產生共鳴,並從主角如何突破困境的情節得到啟發。
又舉例,一項名為「幸福閱讀」(Reading Well)的計劃自二○一三年起於英國展開。計劃列出了三十本指定圖書,並讓治療師配合輕中度憂鬱症、恐慌症、過食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作處方。另一方面,計劃與公共圖書館合作,讓患者能夠在圖書館借到處方書。到了二○二○年,幾乎全英的所有圖書館都引進這計劃,累計超過一百二十萬人使用,而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認為書目療法有所幫助。
在以色列,書目治療早被納入藝術療法之一,書目治療師的專業資格更是由國家發給證照。那麼,在書目治療還未普及的此時此地,我們可以怎樣做?不外乎多一點讀書,但求不必多病,也能自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