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被視為美食天堂,在這裏可以品嘗到各地特色菜餚,甚至比發源地青出於藍。幾年前,筆者帶一名來香港遊玩的日本朋友試新式的日本餐,對方竟然大讚香港人有創意。在香港,除了菜式選擇多,食肆的選擇亦多,可謂豐儉由人,由街邊小店到米芝蓮名店,由新式的分子料理到復古的菜式,都一應俱全。
香港人出名嘴饞和挑剔,可以在租金昂貴、激烈競爭環境下,仍然屹立不倒者,肯定有一定實力,吸引了很多過江龍來這裏一試身手。疫情一波接一波,被視為傳統旺季的春節,也生意慘淡,小店難以支撐租金及人工,暫停營業不計其數,最近連不少大集團和老字號也撐不下去,有業界估計逾千間食肆會停業。
窮則變,變則通。最近,很多餐廳為了捱過這個寒冬,推出三十到四十元的兩餸飯。前身是「權發海鮮酒家」的權發小廚,近期成為逆市奇葩。原來短暫結業後,去年十月選址在油麻地重開,主打兩餸飯,每日大排長龍,據說日賣過千盒飯。
老闆吳偉權有三十年入廚經驗,餐廳餸菜都由他親力親為炮製。可是,做兩餸飯要一次過炒多人分量,必須用大鐵鑊,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得到,所以非所有餐廳都可以轉型做兩餸飯。
猶記二○○三年非典發生時,也曾經有不少餐廳食肆倒閉,但由於時間短,消費很快就強勁恢復,其後各式餐廳愈開愈多。這一波新冠疫情浪接浪,去年有幾個月稍為好轉,現時的打擊更沉重。筆者以前經常去的兩間街坊餐廳,最近也捱不住而要結業了,其中一家還是幾十年的老店。
很多香港人稱自己常去的餐廳為「飯堂」,在這裏有熟口熟面的夥計,由於經常去,你甚至不必開口,對方就知道你喜歡的座位及食物。叫外賣拿回家食就缺少這種人情味。
期待疫情過後,兩餸飯少了,餐廳食肆多了,人情味重現,美食天堂更勝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