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吃是最大的工作。近來,大大小小的館子,多了一句招呼語:「請掃碼點餐」。食客在手機上選菜下單,用餐完直接支付。有些餐館還設置了口味選擇,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辣度,以及放不放葱或香菜。點餐使用二維碼,節約了時間,對於獨自用餐的食客,尤其是只為填飽肚子的快餐愛好者,十分適宜。
不過,這對中國飲食文化多少有些傷害。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只包括菜品烹飪,也涵蓋餐館環境、氛圍等與用餐相關的一切。跑堂便在其中。以前做跑堂必須手腳勤快、眼裏有活,故又稱「勤行」。翻看饕餮掌故,名店非名樓高價之謂也,名廚名跑堂之謂也。綜觀跑堂得食客青睞之法門,攏了歸總,無非是多替客人考慮。
老年間這些「神仙餐館」,如今早已無存。「跑堂文化」遺風卻時有所見。進得店來,好的跑堂先遞給你一份菜單,他心裏卻另有兩份,一份「菜品註釋版」、一份則是為你「定製」。你問他菜品配料、口味,他必說得清清楚楚。見你行色匆匆,會提醒某道菜耗時長,請慎重下單。見你帶着孩子、老人,又會推薦一些軟糯易消化的綠色菜品。還會根據客人多少,提醒菜量已夠,「先吃着,不夠再點」。碰到這樣的跑堂,一頓飯便吃得無比舒心。
有的跑堂卻是「廢話文學」高手,站在桌旁只是充當點菜記錄器而已。若問「夠不夠吃」,必客客氣氣地回以「依您飯量而定」;若問某道菜的口味,答案常是「我也沒吃過」,把你的話堵得嚴嚴實實。此類跑堂被「掃碼點餐」取而代之,勢在必然,毫不可惜。
不過,以我觀察,現在的「掃碼點餐」接過的只是跑堂的活計,卻沒有接過跑堂的「文化」。好在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改進掃碼點餐指日可待。比如,根據食客人數的設定,提醒點菜多少。又如,與點評網站連網,為菜品同步食客點評作為參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