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心理學教授Kristin Neff在伯克萊加州大學讀博士時出軌,和比她年長十五歲的上司婚外戀。和丈夫離婚後,她痴心等待的情人卻與她分手。再次見面是對方罹患腦癌,臨近彌留之際。此時她才從「渣男」的配偶那裏得知,在她之前對方已與多名青年女性發展過曖昧關係。
反諷的是,Neff的博士論文課題是「道德感的發展」。多年來她為年輕時的過錯自責不已,直到某次練習佛教冥想,她茅塞頓開,放過了自己,隨後又建立了「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治療項目。她的研究表明,與美國社會流行的「自我批評才能完善自我」的說法不同,自我批評者往往不如自我寬容者產能高。因為自我批評帶來羞恥、負罪感,容易造成酗酒、暴食以及其他心理問題。而自我同情者承認自己是會犯錯的凡人,反而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儘管自我批評在進化過程中曾經是幫助人類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謀求生存的方法,如今它卻演變為自我中心、無視他人的情緒宣洩。更有甚者,通過「自我批評」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也有人想要壓抑自我批評帶來的負面情緒,偽裝自信、張揚,結果適得其反,不但自己脾氣越來越糟,還敗壞了別人的情緒。自我同情則認可到自身的缺陷、痛苦,清醒認識現狀,進而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慈悲,有利於培養同理心、同情心。
所以,當因失敗情緒低落時,不妨像重啟電腦一樣,休息一下。按摩幾下自己的身體,說幾句話給自己打氣。你會發現:照顧自己提升了自我承受壓力的能力,也讓我們能更好地照顧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