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古生代的化石\李英豪

時間:2021-10-15 04:27:44來源:大公报

  早年一位朋友到斯里蘭卡旅遊,購了幾塊「化石」回來;後來與另一位朋友的藏品比對,發覺竟然完全雷同,「古生物」的形狀、姿態和顏色等皆一模一樣,好比用同一個模子印製出來;換言之,分明屬近代的仿製偽品。

  遠古遺留下來的化石,着實十分吸引人。古代動植物死亡後,被含水沉澱物迅速掩埋,產生化學反應;有礦物質滲入或排出有機體,屍身經過駸駸歲月,歷時數千萬年,以至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深藏在沉積岩或更深層的變質岩裏,成為地殼的一部分,卻仍然保持原狀,沒有腐爛或完全變形。這些動植物化石,就成為地球上遠古生物發展和進化最有力的見證。地質學家和不少生物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找出一些寶貴答案;所以有人形容化石是埋藏地殼泥層內一種「沒有字的天書」。由於化石種類千奇百怪,古生物美麗而神秘,故亦吸引很多收藏人士對它們發生濃厚的興趣。

  歷來,最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古生代寒武紀晚期的三葉蟲化石(見附圖)。這種遠古的節肢動物,是生活在海洋的甲殼類,要蛻殼才能成長,和龍蝦基本上是「親戚」。牠們在五億多年前開始出現,直至二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二疊紀,才逐漸絕種。其實三葉蟲有很多不同品種,體長從一微米、兩毫米(比火柴頭小),以至六百七十五毫米(約兩尺多)不等。古生物學正規命名叫「潘氏鐮尾蟲」。三億五千萬年前泥盆紀時期,海底火山不斷地猛烈噴發,使地殼層驟然大變,以致大量三葉蟲死亡。幾乎所有品種的三葉蟲,頭頂、首尾和身體左右等部位,均長有很長的刺,用作禦敵和獵食;而身軀可直分成中軸和左與右三部分,形同三葉相連,故名。兩邊附肢上長有很多羽毛狀的小葉片,用作過濾溶解水中的氧,如同「鰓葉」般呼吸。牠們是盲的,在海底爬行時,靠感覺水波的震蕩與水流獵食蠕蟲和微生蟲。

  從前到尼泊爾旅行,看見有些三葉蟲化石。據載,喜馬拉雅山五億多年前是沉在海底的,水中生長不少三葉蟲。其實,我國山東省西部大汶口一帶,分布典型和完整的寒武紀地層,內藏數千種三葉蟲化石。清代才子王士禎曾發現一大塊,稱為「蝙蝠石」,因其尾部大刺形如蝙蝠張開雙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