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捧讀阿濃的散文小說;成年後繼續拜讀阿濃在本版的專欄文章,時間就好像停留在往昔美好和純真的年代。本年度康文署主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音樂劇作」劇團改編阿濃作品《濃情集》其中六個故事成為舞台劇。我帶着兒子成為劇場的座上觀眾,看着文字演化成小品式音樂劇,細味真摯和溫馨的港式人情。
阿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了《濃情集》和《聽,這蟬鳴!》短篇小說集,前幾年由出版社將二書合併再度出版,繼續成為年輕讀者的最佳讀物。舞台劇《濃》的副題是「成長的樂章」,劇團以小品音樂劇的形式,將六個原本互不關連的故事串聯一起,包括:「聽,這蟬鳴」、「巴士上的故事」、「一線情」、「媽,你要好好的罵他一頓」、「擦鞋幫」和「雨天的故事」。編導將原本「一線情」裏透過電話相識而從未見面的年輕男女阿俊和阿麗,連結着其餘五個故事的不同角色,讓觀眾欣賞到以往香港的家庭、學校生活情景,更重要是感受一抹淡淡而清新的純樸真情。
就如劇初的序幕所言,那段日子沒有電子通訊器材,故此人們都在電話談天說地,又或家長夜深時分等候子女回家,只為囑咐子女喝啖熱湯。阿濃的原文和場景都具體呈現出來,例如阿麗在電話與阿俊分享生日蛋糕上面的字樣,阿麗說:「我把『快樂』吃進肚子了,希望快樂充滿我。」這些具想像力和深情的文筆,由演員生動地表演便更具感染力。
《濃》劇由五位演員分飾不同角色,簡約布景內輕歌曼舞,不過並非每首歌曲都能發揮音樂劇的抒情或敘事效能,有些「音樂位」並不能營造合適氣氛。然而,全劇的重點在於阿濃原著的人情味和生活感。劇中角色在中年之後回望前塵,就如我一樣在觀眾席的家長,一點唏噓,萬分感懷。